2007年5月21日星期一

快乐,一门新科学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今日西方的“快乐学”研究者,孜孜以求的,就是想知道,像孔子的学生颜回这类人物,生活快乐的秘密。
西方的有识之士,看得越来越清楚,西方社会的发展模式,似乎是走进了一条死胡同:过去的五十年中,美国和英国,人均收入增加了何止两倍,可是社会的“幸福感”却没有跟着上升反而下降了。
难怪,终身不倦献身社会福利,今年七十二岁,德高望重的伦敦经济学院教授,Richard Layard也改弦易辙,暂时放下经济学,着手研究“快乐学”。去年,他出版了一本新书;《快乐:一门新科学的启迪》(Happiness: Lessons From A New Science)。
西方思想界精英,似乎已达至一项共识:增加人们的财富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帮助人们增进快乐与幸福。子非鱼焉知鱼之乐?可是,快乐这么一种既主观又难以定义的个人情绪,作为诗人讴歌的主题或哲学家沉思的对象还可以,怎能作科学研究呢?量化是科学研究的必要条件,快乐可以测量吗?答案恰恰是:由于近年大脑与神经科学的突破,科学家已经可以测量快乐了!
现在,如果有一个附庸风雅、惯于自欺欺人的人告诉你,他欣赏古典音乐,最爱的是Vivadi 的“四季”!要拆穿他不难。先让他听上半小时,然后扫描侦察他的大脑活动,就可以知道他是否是快乐得飘飘欲仙,还是闷得快要作呕!
今日,快乐学的研究者,已经设计出各式各样测量快乐的科学方法与工具。就算最有争议性的问卷调查法,经过各种验证,已证实“其可靠程度与经济学家用来测量经济成长的测量工具相差不远”( Professor Diener, University of Illinois ) 。
“快乐研究”作为一门新兴科学,己经站稳了脚跟。近年来己发表的有关科学论文,不少于三千余篇。一份快乐研究期刊应运而生。同时,一个全球性的快乐资料库亦告建成。近两年,面向大众的通俗读物纷纷出笼,如《巧遇快乐》 Stumbling on Happiness (Daniel Gilbert, Professor of psychology, Harvard University),《快乐的秘密》The Secrets of Happiness (Richard Schoch,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culture, University of London ),《追寻快乐》The Pursuit of Happiness: A History from the Greek to the Present ( Professor Darrin McMahon, Florida State University ) 等等。快乐科学的奠基者包括了许多当今学界泰斗:如2002年诺贝尔经济奖得主,Daniel Kahneman, (University of Princeton ),前沿心理学家 Martin Seligman 以及 Daniel Nettle 等。要说服他们,“快乐研究”的科学地位尚未成立,还不太容易。

这门新科学有什么发现?
科学家发现快乐似乎有很多神奇的效力。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快乐与人的寿命的长短、健康、身体的修复力,工作的表现有直接的关系。科学家对一百八十个修女作了追踪调查,发现快乐的修女比不快乐的修女长寿,差别有九年之多。这个调查很有说服力,因为修女在修道院里的生活环境,饮食,日常活动几乎是一样的。伦敦大学一个最新的研究指出:愉快的心情有助于把身体的内分泌,维持在一个健康的水平,有利心脏,循环系统,免疫系统的正常操作。这与《 脑内革命》的作者,日本医生春山茂雄的看法相似。他指出,脑内分泌的荷尔蒙与许多成人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有关系。所以力劝人应时时保持乐观积极,以确保荷尔蒙的良好分泌。
什么令我们快乐?
金钱确实有帮助。可是,一旦人们的基本需求全部满足,因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快乐效应,就会出现递减的现象。这是因为,物质满足与感官刺激的效果,往往是短暂的,容易习以为常。而且,富裕的优越感是相对的。当人们向上比较时,就很难沾沾自喜了。心理学家 Ed Diener 认为,打开快乐之门,没有单一的钥匙,而是几个关键的因素的组合。
首先,温馨的亲情与诚挚的友谊最重要。其次是,令你全神投注的事业或活动。还有就是:对人生意义的信念,譬如宗教信仰。
Seligman 教授相信,我们是可以把自己“训练”得更快乐的。他和同事们设计了很多方法。其中一个是“惜福日记“:在日记里记下大大小小,值得感恩惜福之事。根据研究,一星期做一次这个活动,就可提升对生活的满意感,效果可达六个星期之久。还有就是做“做好事”:到养老院帮忙,帮朋友的孩子补习,或代年老的粼居采购日用品等等。一星期做五件,就可以看到可测量出的快乐效果。
据试验的结果,效果最显著持久的是“个人强项能力的使用”:先通过心理测试找出你个人能力的强项,如好奇心,诚实,幽默感,或对美的鉴赏力等等。然后想出新的途径尽力发挥你的能力。这种种方法虽然效果强烈,但是不够持久。绝对谈不上是一劳永逸的。
Seligman 猜测,如果能长期不断的继续做这些练习,将乐观进取,惜福知足等思想态度,变成一种生活上的习惯,就会带来更持久的好处。
以上谈到的种种“正面心理学”的发现,似乎印证了东西方古代道德传统的智慧:优良的人格特徵、正确的思想态度,是快乐人生的基础。不过,古时圣贤的解决的方法,似乎更为彻底根本,他们着眼于从整个人格的培养。一个好人,一个“君子”,自然“坦坦荡荡,心安理得”。而“小人”就难逃终日“戚戚惴惴,患得患失”等负面情绪的纠缠。
联合早报 言论 2006年 9月11日 (早报刊登的版本,经编辑改动)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