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8日星期一

2010年6月25日星期五

长牙的避孕套

qinghao 写道 "南非医生发明了一种叫Rape-aXe的长牙女用避孕套来抵制性侵犯。inhabitat的文章没有在标题说提到南非,CNN也标题党了一把?南非医生Sonnet Ehlers 回忆四十年前当一个性侵害受害者找到她的的情形:她的眼里没有一点生气;像一具在呼吸的尸体。
“她看着我说:‘如果我那里长了牙的话’”Ehlers回忆说,她当是一个20岁的医学研究员。“我向她保证我会做点什么来帮助像她一样的人。”
40年后Rape-aXe诞生了。
[最初看到:inhabitat.com] [原文:CNN] 其他同类装置"

猜猜,这是什么?

2010年6月24日星期四

2010年6月18日星期五

李慧玲的空虚与寂寞


这篇言论,我一直压着没发表,仅在儿位友人间传阅。现在事过境迁,贴在这里,作为心路记彔。对李慧玲小妹妹,我真的毫无恶意。不过就和 “Gila 莫”一样,对她这些间歇性青涩的表演,越看越疲倦。(见 Gila 莫的“李慧玲搔首弄姿”http://mokky13.spaces.live.com/blog/cns!4A30EA4463F08CB2!662.entry?sa=908564569
自古圣贤皆寂寞。

李慧玲是不是圣贤,尚未有公论。

近来,她撰文告诉大家,她在新加坡感到空虚寂寞,引起了许多议论。

一个舞文弄墨的女子,悲花伤月,是常有的事,一般不会引起旁人争议。问题是,李慧玲把她不快乐的原因,归咎於新加坡。

凡新加坡人,对这样的说法,不能没有反应。

例如,她说她“不是一个能够用物质填满精神生活的人。”听她这么一说,我这一个在这里快快乐乐的活了一辈子的新加坡人,不免有些徨恐。马上自我检查精神空间,看看是不是都被物质填满了。

为什么新加坡的文化“贫乏”到令李小姐感到空虚寂寞呢?

李小姐认为,主要的祸首是新加坡当政者,罪状如下:
1. 新加坡政府企图强力规划,并主导“民间活力”。李小姐说,北京与伦敦并不完美,实际上也没有力求完美的企图(是吗?她怎么知道的)。接着说,它们繁华的背后是文化的深度。深度是积累,不是“勾划”出来的。
2. 岛国意愿做文化中介,建漂亮的橱窗展示别人成品;再不然就是文化点缀经济成就。
3. 社会氛围有问题。这些缺陷体现在:(1整体社会环境的思想与表达的自由。(我囯的文化自由比不上她钟爱的北京?)(2)没有一份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
4. 文化深度上的求索够不够。
5. 官员似乎不称职:负责主导和落实与文化政策相关的官员,包括具体执行的官员,观念开不开阔?专业知识和文化积累足不足够?衡量他们的业绩,是驱导他们看数据、看活动量、看技术,还是允许他们沉着地看整体的文化景观、看全貌、看长远。他们怎么看,业界要得到资助,就会怎么跟、怎么配合。

李小姐的一些说法,在常识的层面上,似乎都说不过去。令人如哽在喉不驳不快。

正如李玮玲指出的,北京与倫敦分别是历史悠久的东西方文化大都会。作为学习的对象还可以,一个独立不到50年的岛国,想要在文化上与之比较,简直离谱。

李小姐用北京与倫敦对比新加坡的文化,进而指出当局种种不是,这种论证方式,犯上参照架构严重不对称的谬误。这不但不是苹果比苹果,橙比橙,更像是用榴莲比红毛丹,然后指责种红毛丹的农夫无能,种不出营养价值和榴莲一样丰富的红毛丹!想一想,就算新加坡官员有三头六臂,在文化上,能在短短的50年追上北京伦敦吗?

李小姐文中最欠公充之处,就是说她感觉到岛国似乎意愿“做文化中介,建漂亮的橱窗展示别人成品;再不然就是文化点缀经济成就。”

试问,有哪一个有点自尊的国家只愿意做文化中介,以文化点缀经济成就。这样的说法不是不理解我国的文化愿景,就是廉价的哗众言论。

此时此地,引进外地艺术,世界级的表演,对我国在提昇文化与经济方面的种种好处,尽人皆知。这里不打算多加说明,以免被人说成是“假设读者智力低等”。

我国经年教育开支超过预算案的五分之一,对国民教育的努力,举世皆知。而我国对知识精英的重视,也是国际常识。所以,当读到李小姐质疑我囯是否有“一份对知识与文化的尊重”时,实在令人啼笑皆非。

李小姐对政府文化发展的规划,很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企图主导“民间活力”。

说老实话,“主导民间活力” 究竟是什么一回事,我实在是百思不解。

对艺术基建的建设,原本就是整个文化开发的一个主要部件。建造剧院,艺术展览馆,让艺术家与艺术团体有低廉的工坊与充裕的表演空间,这些肯定是受艺术工作者欢迎的,有利艺术发展的条件。

而且,只要关注一下囯家艺术理事会的活动,就会了解到我国对艺术文化的建设绝不仅止於艺术基建。

与政府向来施政作风一致,我国的文化建设,计划全面完整,执行力求妥善。从艺术开发(Art development,鼓励本地创作、发掘培育有天分有潜力的艺术家与团体等)到民众参与Art engagement。鼓励学生与民众参加文娱活动),在过去十多年来均已投入了庞大的资源与心力。并在文化自由,审查的尺度,也尽力在我国多元文化宗教的局限下,相应的逐步放松,多方配合。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已遂渐开始摆脱“一本正经”的型象,转型成艺术与娱乐多元热鬧的 Fun City。在每一个艺术领域,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皆看到新秀堀起,朝气蓬勃。

李慧玲最令人失望的地方,是她对本地文化事业,似毫无担当。

如果本地文化真的如她所说那么贫乏,她不也应该有所歉疚吗?作为一位资历不浅的文化人,是否该扪心自问,自己对国家文化的建设,不也有一定的责任。在文中看到的,却完全只是一种受害者的姿态,本地文化事业不振,似与她无关。

有了一流的剧院,画廊,如果本地文化人无法创造出像样的戏剧,画作。怨谁?

其实,这正是许多本地文化人一贯的态度。一天到晚嚷嚷,申诉本地没有让文艺蓬勃发展的“肥沃的土壤”,却从不问问,自己交出的成绩单,能为本地文化增添色彩吗?

世界文化史中,许多真正的艺术人才,都是在最艰困的时代诞生的。例如中国五四时代的作家,苏共时代的异议文化人(如索尔仁尼琴),他们与建制抗争,哪能巴望当权者为他们提供“肥沃的土壤”,而苦难的生活经历,却无损他们的艺术造诣
本地一些怨天尤人的文化人,虽然没有什么骄人的成绩,却往往眼界奇高,习惯看不起的国人。
记得有一位本地文化人,离开新加坡旅居囯外时,在飞机上看到下面万家燈火,便居高临下的说,这是一个百种米养一种人的地方,没什么可以留恋的
同样的,李慧玲在从北京回家的飞机上,立刻感到无限的“寂寞和空荡”。

新加坡,不论怎样看,都可说是一个资讯开放、充满动力的国际大都会。而文化需求不寻常的李小姐,一踏上归途就斯人憔悴,并且告诉人,她只有在北京与倫敦,才能如鱼得水,感到自在。

这样的姿态,不可谓不高!

2010年6月17日星期四

THE MILKMAID

Vermeer’s painting of a maidservant pouring milk, on loan to the Met from the Rijksmuseum is a work of extraordinary fullness in every respect. This feeling of uncanny amplitude is partly the result of how in the way Vermeer made his own sunlight coursing through a window (a “cool graced light,” in Frank’s O’Hara’s phrase, if ever there was one) acts on bits of earthly surface, affording a kind of extreme visibility to each thing exposed in its path. Light in Vermeer is such a fact of aesthetic experience, so intrinsic to everyone’s appreciation of his art, that it may have blinded us to a great deal else that shows up in the pictures. Neither signed nor dated, on a near-square canvas nearly a foot and a half in either dimension, the picture, for all its grandeur, seems a hinge work of Vermeer’s early maturity. Better known nowadays as The Milkmaid, it’s an anomaly within his output generally, its worked-up surface and culinary subject matter stated comparatively coarsely, a less delicate image overall than the preternatural refinements soon to come. The Met curator and scholar of Dutch art Walter Liedtke places it historically in the company of other paintings, some of them, like the Cavalier and Young Woman in the Frick, in similarly compact formats done around 1657-58, when Vermeer was in his mid-twenties.
more from Bill Berkson at artcritical here

2010年6月13日星期日

认同的半径




“内群/外群”( In Group/Out Group),这个社会学概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一些难以理解的社会行为。

基本上,这是人把人划分为 “我们”与“他们”的方式。一般上,这种划分是下意识的;例如,家里人理所当然是“我们”,而其他的人都是“他们”了。

不过,这认同的半径,是会移动的。例如,在以前的一些宗乡会馆里,说海南话的是我们,那些讲广东话、福建话,潮洲话、上海话的都是他们。在另一范畴里,则凡讲华语的都是我们,不讲华语的是他们。

划分的方式实在太多了;宗教、肤色、姓氏、社会经济地位,社会习俗与衣食习惯都可以成为划界的标识。不过,一群人如果有共同的敌人,那内群更易产生,例如那些与殖民地宗主抗争的各族民众。

我们也可以通过一些简易随机的方式,制造内群/外群意识。有人曾经做过实验,让一群入学儿童穿上不同颜色的制服,便马上制造了“我们”与“他们”的意识。学童对穿同色制服的同学比较友善亲切,对不同色制服者则不同对待,有时严重到近乎歧视。

这种对内群/外群成员的区别对待,最极端程度,是纯洁与污秽的对立:那就是,我们是纯洁的,对方是污秽的。例如希特勒眼中的雅利安族与犹太族.

群体认同这强而有力的心理机制,是人类演化的结果,可说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有人说,小孩子都是天生的种族主义者。记得有一回在东欧的一个小镇上,遇雨而钻进一条小巷,一个站在檐下躲雨十来岁的小孩,看到我们这几个黄祸传人,嚇得哭了起来,厌恶惊惶的脸色,至今难忘。

越原始的情感,就越有力,而且越容易挑动。因此,认同就往往成为政客、社会活动份子、职场野心家动员人众的武器。

有很多人,要启动他们的某些认同按钮(如族群认同),方便得有如开电灯,一按就亮。
社会学家说,这是因为族群/文化认同与“自我认同”,息息相关。

自我认同是个人人格成熟的必经过程。很多问题少年,都是因为成长时期自我认同失败;造成生活/生命完全没有方向,自我感以及社会角色混乱。

达到自我认同一般有二条途径,一条比较容易,另一条则比较困难。

比较简易的方式是,全盘接受社会传统,族群文化所提供的方向与所指派的角色。換言之,自我认同几乎等同族群/文化的认同。这样的人很多,母族文化是他们的灵魂。神话学家坎伯( Joseph Campbell ),屡次提到他一位犹太籍的女学生;这学生宣称,如果拿走了她犹太传统,那她就什么都不是了。

另一比较麻烦的途径是,通过自我认识,运用理性良知,探索自己认可的方向,建构自我身份。即存的社会传统与文化环境的影响,是无可回避的。不过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自主意识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勇于批判传统。

不论通过那一种途径,一旦自我身份成形后,几凡对其身份认同构成威胁的,都会引起强烈的敌意。心理学家埃里克森(Eriksen)说,在人类生存的社会丛林中,如果没有自我同一性的意识就好像没有生存的感觉。所以,当身份认同受到威胁时,这就好像是要他的命,往往会引起捍卫生存般的顽抗。例如,在一些阿拉伯回教国家,鼓吹男女平权是一件很危险的事。因为,根椐当地回教传统的观念,一个男人必须为家里的女性(妻子、姐妹、女儿、甚至母亲)的行为负责。要求男女平权,等於自接挑战当地男性的自我认同身份。当然会遭遇反击。

道德价值的成长看,认同半径的扩展,是有一个既定过程的:从自我中心”( egocentric ) 族群中心”( ethnocentric ),然后达至世界中心” ( worldcentric )

每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层次都不一样。有些人终其生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只看到个人的利益,完全没有真正关爱别人的能力。有些人则停留在族群中心,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其族群文化之中。而世界中心者如果发现自己有自私的动机或种族沙文主义情绪,他们会觉得羞愧。
人类史上也看到同样的认同半径的扩展。例如,耶苏基督就把犹大教从一个族群的宗教扩展为全人类的宗教。释迦牟尼,更把其认同范围扩及一切有情众生。

近来我囯的移民以及母语教育等争议,令人眼花燎乱。持不同意见的人,往往觉得对方不可理喻。例如,自建国以来,移民对我囯的贡献,有目共睹。而我国将来对外来人才的继续需求,也是无可争议的。但是有些民众却怨声不断,对移民诸多不爽。还有,在谈到母语教育时,有些人竟主张应该不计功利效应与社会成本。对於这些现象,有些国人都觉得难以理解。但是,只要从“我们vs忚们”的视角观看,对这些人的认同半径有所认识,就不会茫然失措,毫无头绪了。

内群/外群,自我认同,社群认同这些观念,大多是我当年从南大宋明顺老师那儿听来的。现在把旧笔记翻出来,希望温旧知新,同时与朋友分享。
早报言论(2010-06-16)

2010年6月4日星期五

HOW ACUPUNCTURE PIERCES CHRONIC PAIN

全世界有数百万人利用针灸去缓解疼痛,但人们仍然不清楚这种古代医疗方法的原理。现在,一项对老鼠的新研究显示,针灸的针刺可能会激活周围的疼痛抑制受体,并释放出一种能促进受体响应疼痛的化合物。报告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神经科学》上。研究人员提出了两种针灸止痛假说。一种观点是,针灸通过刺激疼痛感应神经,引发大脑释放出名为“内啡肽”的类似鸦片的化合物。另一种观点认为,针灸的作用类似于安慰剂。纽约Rochester大学医学中心神经学家Maiken Nedergaard对两种假说都持怀疑态度。Nedergaard怀疑,当针灸师刺进并旋转针灸针,它可能会造成器官组织的轻微损伤,导致其释放出名为腺苷的缓解局部疼痛的化合物。Nedergaard与其16岁女儿Nanna Goldman、及其他研究人员对一只老鼠的腿实施轻微针刺,然后提取针灸点周围的液体,发现腺苷的含量是针灸前的24倍。然后,研究人员进一步发现,增加腺苷能延长止痛时间。而基因改造过无腺苷功能的老鼠没有从这种治疗中获得任何好处。也有专家对这项发现表达了异议,他认为上述发现恰好可作为安慰剂效应的证据,因为皮肤的任何地方受到伤害都会产生抗疼痛的腺苷。这位作者还挖掘出论文合作者之一的妻子是互补和替代医疗(针灸属于替代医疗)中心的主任。


From Science

Millions of people worldwide use acupuncture to ease a variety of painful conditions, but it’s still not clear how the ancient treatment works. Now a new study of mice shows that insertion of an acupuncture needle activates nearby pain-suppressing receptors. What’s more, a compound that boosts the response of those receptors increases pain relief—a finding that could one day lead to drugs that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acupuncture in people.

Researchers have developed two hypotheses for how acupuncture relieves pain. One holds that the needle stimulates pain-sensing nerves, which trigger the brain to release opiumlike compounds called endorphins that circulate in the body. The other holds that acupuncture works through a placebo effect, in which the patient's thinking releases endorphins. Neuroscientist Maiken Nederga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Rochester Medical Center in New York state was skeptical about both hypotheses because acupuncture doesn’t hurt and often works only when needles are inserted near the sore site. Nedergaard instead suspected that when acupuncturists insert and rotate needles, they cause minor damage to the tissue, which releases a compound called adenosine that acts as a local pain reliever.

More here.

2010年6月1日星期二

“人造生命”触到了警戒线



20日,美国克雷格・文特尔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声称,他们人工合成了一种细菌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并将其植入另一个细菌体内。一个名叫“地球的朋友”的环境组织,谴责合成基因组是“危险的新技术,”称“文特尔应当停止进一步的研究,直到完备的监管措施出台。

click here for Chinese language origi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