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30日星期日

札记 - 抽象的层次 (抽象系列3)








Fan Shao Hua
Ode To Art
252 NORTH BRIDGE ROAD. RAFFLES CITY SHOPPING CENTRE. #01-36E/F, SINGAPORE 179103TEL - +(65) 62501901 EMAIL - sales@odetoart.com
168 JALAN BUKIT BINTANG. THE PAVILION. #06-24E/F. KUALA LUMPUR 55100. MALAYSIA.TEL - +603 21489816

梁楷 潑墨仙人圖

八大山人
范少华是一位我非常喜欢的画家。他的画在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之间游离不定。上面这几幅莲画,抽象的层次各个不同,正好说明了苏立文教授对抽象的说法:那就是“从自然界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
龙兄说:“茶与咖啡,多隆喝自己那杯好啦!”言下之意,各美其美,大家自得其乐,何必多费口舌,口水多过茶。
那就等于否定了艺术评论的功用。艺术家的苦心与突破,要得到大众认同,评论者的推介与诠释,自有其一定効用。例如,中国现代诗一路艰辛走来,评论者推波助澜的经过,相信大家都很熟悉。
还有,中国画哲学里的“表现重於写实”的精神,或者像坐忘说的“舍形取神”,对西方现代艺术起了极大的影响,这是世界艺术史的共识。
奇怪的是,很多人在面对抽象画时,却没有看到这原本来自华夏艺术的精神。

2008年11月29日星期六

札记 - 为什么抽象? – 从写实到表现 (抽象系列2)

吴冠中



“我老师说过,’会画不用抽,会抽不会画。’老实说,我不太懂的欣赏抽像画。八大山人的画绝对不是抽像的。中国书法也绝对不是抽像的。这么说的人恐怕对中国书法了解有限吧。”坐忘

首先我要假定你接受苏立文教授关于“抽象”的说法,那就是“从自然界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 要不然我们的讨论就沒有交集点。

譬如你老师说,“会画不用抽,会抽不用画。”我因为不知道他所谓的“画”与“抽”有什么不同,所以不能评论。
不过据我了解,很多艺术家情不自禁的朝向抽象的方向发展,主要是他们不甘于困於写实,希望走向表现。所以不再拘于景物写实,而把重点放在画者的主观情感反应的表现与释放。或飘逸,或豪迈,或忧抑,或感慨,或愤怒。就好像诗人咏物写景,其实表现的都是自己内心的情感,释放胸中的块垒。

抽象有很多层次,离实物越远,抽象的层次就越高。抽象的层次高低与艺术层次髙低,沒有必然关系。要点在于画家的表现力道,深度与感染力。


八大山人
吴冠中曾花了很大的力气去捕捉泰山五大夫松的“松魂”,后来作岀了下面这幅抽象画:






他说这幅画已濒于断线的边缘。

其实写意的中囯文人画,很早就掌握了抽象表现的艺术手法。墨趣与气韵往往比形似重要。


八大山人

不过抽象只是表现手法的一面:既减法或除法。要达到表现的目的也可以用加法或乘法,如善用装饰的情欲画家 Klimt。


Klimt

2008年11月28日星期五

2008年11月27日星期四

札记 - 风筝不断线 (抽象与无形象)抽象系列1

趙无极



吴冠中

八大山人
蒙德里安
“英国评论家苏立文教授说,abstract(抽象)与 non-figure (无形象)不是一回事,’抽象’是从自然界物象中抽出某些形式,八大山人的作品,趙无极的油画以及吴冠中的 <根>,他认为都可归入这一范畴;而 ‘无形象’ 则与自然物象无任何联系,这是几何图形,纯形式,如蒙里安的作品。
我觉得他作了较细致的分析。因为在学生时代,我们将 ‘抽象’与 ‘无形象’ 常常当作同义词,並未意识到其间有区别。
我于是又寻根搜索,感到一切形式及形象都无例外源于生活,包括理想的和怪诞的,只不过是淵源有近有远,有自接和间接的区别而已。如果作者创作了谁也看不懂的作品,他自以为是宇宙中从未有过的独特创造,也无非是由于他忘记了那已消逝在长河里的灵感之母体。
作品虽能体现出抽象与无形象的区别,其间主要是量的变化,由量变而达质变,如果从这个概念看问题,我认为 ‘无形象’ 是断线风筝,那条与生活联系的生命攸关之线断了,联系人民感情的千里姻缘之线断了,作为探索与研究,蒙德里安是有贡献的,但艺术作品应不失与广大人民的情感交流,我更喜欢不断线的风筝。" - 吴冠中
  • 日前听到有人说中国书法是抽象艺术,觉得很多人对抽象画的概念有点含糊,故录下吴冠中这段话以正视听。

2008年11月26日星期三

从华国锋看中国士大夫文化的脐痕 - 龙志为

古今中外的政治人物,可说无人能免同侪或后人所臧否;其功其过,人言言殊,褒贬不一。民谚有云:“曹操有个知心友,关公也有对头人。”今年8月20日逝世的中国前领导人华国锋当然也不例外。然而,当人们以“你办事,我放心”和“两个凡是”为华国锋塑像时,却不经意地掉落了中华文明所特有的士大夫精神。

中国官方在华国锋盖棺论定之时,正面肯定了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但是民间和网民们却有着非常“罗生门”的两极说法。

有人认为他是逮捕四人帮的大功臣;但有人说他软弱无能,叶剑英、李先念等元老才是主导。

有人称赞他果敢有决断,中国才能顺利过渡到改革开放的时代;但却有人说他逮捕四人帮是背叛毛泽东,是“谋朝篡位”,只是后来斗不过邓小平。

更有人说他是毛泽东的私生子,所以忠心耿耿(类似的传言连周恩来都无法幸免)。

《大公报》则说华国锋无论在高层,还是在民间,都有良好的口碑;但有人却坚持他是个对 错误死不悔改的拥毛派。

那华国锋到底是什么样的一个人呢?

好了,我们且来回顾一下华厕身政治海洋浪尖上的那段时间;

1976年4月,毛泽东以“你办事,我放心”的笔评,把华国锋提到了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的位置上,明确了他的接班人地位。这时候正是四人帮横行,万马齐喑,连开国元老们都互不知底,不敢妄动的时期。

同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

同年10月6日华国锋在叶剑英、汪东兴支持下,将四人帮一网打尽。

令人费解的是,1972年华国锋被毛泽东提名出任公安部长,逐渐引为亲信,并提拔为接班人;可是不旋踵,华却在恩师逝世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手段逮捕其夫人和党羽,这实在突兀且有违常理,让人有“相煎何太急”之叹。

对于这起历史事件,其发生时间的紧凑,使笔者不禁产生了遐想。

要知道在那错综复杂的政治环境底下,要在短时间内作出那样的决定,绝非容易也绝非只是一时的冲动;除非是得到毛泽东在生前授权,否则在情理上必有一番挣扎。当时只有华国锋能调动得了汪东兴的8341部队和张耀祠的中央警卫部队;因此叶帅、李先念等元老的作用主要只是为他行动的正确性背书罢了。叶帅就曾认为“这事”周总理干不了,邓小平干不了,他自己也想不到,但华国锋却干脆利落地干了。

对此,笔者尝试作一假设:当时毛泽东亲手所写的著名字条:“你办事,我放心”,其实不是指对华当主席有信心,而是指对华能完成有关解决四人帮的“秘密付托”有信心。据报道,江青在受审时指责华国锋只出示“你办事,我放心”的部分,而把另外“有问题,问江青”六个字蓄意去掉;因为当时她也在场。如果她所说属实,会不会那只是毛泽东的“假动作”,意在安抚江青等人,不使生疑?而“有问题,问江青”是否还可以理解为那是“对江青问责”的暗语?关于毛对江青等人不满,经常直斥其非的事,其实早在74到75年间已是时有所闻, “四人帮”一词就是毛泽东所提,他要解决四人帮的决心坚定,还提出了“今年解决不了,明年解决,明年解决不了,后年解决”的指示。只是他当时已是高龄带病身,加上层层关系和顾忌,要亲自处理已是力不从心,因此交托华国锋在他身后代为执行,是极有可能的事。如果笔者这个猜想能成立,那就比较能解释华国峰为何会毫无顾忌迅速行动了。“非常人做非常事”,可能这正是毛泽东对他犯下的错误的一个补过方式,华国锋则是他选对的人。

后来华国锋提出的什么“两个凡是”都不是重点 ,那只不过是华对毛的一种心情,政治环境的一种顺势过渡(当时如果马上否定毛的政策,只能引起大乱而不可收拾)。实际上他对权力并不恋栈,也许他也并无长期治国的意愿,也没有足够的个人背景实力(毛在提拔华国锋时应也已心中有数)。因此,华国锋顺着形势下台,仿效张良的“功成身退”是迟早的事。他与张良确有相同之处,张无实际战功,但运筹策帷幄中,决胜千里外;华则虽然没有极尽领导之功,但却为邓小平的顺利登场,推行改革铲除障碍;为推行民主铺平道路。而后来邓的丰功伟绩,大家是有目共睹的。在这历史时期里,华国锋只是做好他那颗螺丝钉的工作罢了。可以想象得到,倘若当时手握党政军大权又夹着毛泽东余威的他采取对抗的态度,那么必然会妨碍邓小平的复出和改革开放的推行,大大延缓了国家的发展进程,甚至引来新的动乱。

然而,他没有那么做。在任上,他任由人们抨击甚至抵制他的政见,坚持开放言论不施压;在“竞争对手”的左右大局下,任由自己的权力在“自动请辞”的方式下被一一撤除,最后只保留了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的职衔,发挥其剩余的安定民心的“定海神针”作用,让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政策得以最大顺畅地推行。我们是否可以说,他其实是以自己的下台捍卫了别人的言论自由?

当年抨击华国锋的“两个凡是”的先锋人物胡绩伟,在二十多年后,以一个重要当事者的身份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后,也认为以“两个凡是”来概括华国锋主政时期的主要是与非是不全面及不公平的;并做出了“应该说华国锋是我党历史上一位比较开明比较民主的领袖”的结论。国务院原副总理,老领导人谷牧就在自己的回忆文章里说:他不整人,他民主,不做坏事,是个好人。

退下后的华国锋,虽有权利在全国范围内走走,但他却选择了留在北京,在当政者的视野范围内过生活。他练气功,潜心书法,栽种瓜果葡萄,怡然自乐与农民话桑麻。这种在政治上自我定位,勇于把权力放下而回归乡野的泱泱大度,是只有在中国特有的士大夫传统文化氛围中才能得以一见的;绝不是西方强调个人自由的政治概念的推行者所能理解。我国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马凯硕教授就曾在他的著作里,指出美国的对华政策最危险之处就是“老是盘算如何尽快把中国转变为一个民主政体,以让中国人从中受惠。”(引自陈士铭先生《天真的时代已过了》文)的确,西方国家的所谓民主里,似乎并没有中华文化里这种个人可以“默默忍辱”为大局牺牲而甘之如饴的化学成分。那戏剧化的一幕,正让人得以一窥中国古士大夫精神的脐痕。也许,这也正是中华文明能延绵至今的一个DNA吧,不管咱们是否愿意接受!

在五千年跌宕起伏的历史长河里,中国人可以是极端激烈,也可以是非常潇洒的!

每年毛泽东的冥寿和忌辰,华国锋都率领家人到毛泽东纪念堂鞠躬致敬,无视某些人对毛泽东的偏颇态度,坚持做回自己,这也正显示了中华文化的精髓——为大丈夫者,当有情有义!

然而,逝者已矣,时移境迁,许多时候当事人为了义字或其他原因而三缄其口,愿把真相深埋心底,相与同尘,因此历史有时真的也无法证明些什么;活着的人也只能凭一己的喜恶,保留选择性的记忆,因此争论也只好永无休止地流传下去!

不过无论如何,回顾历史却令人欣喜振奋,因为今天,中华文明正又自我超越,再攀时代的高峰!

黄永玉大画水浒6


黑旋风李逵
余五十岁前从不遊山玩水,最听人话。学铁牛脾气,只拣人多处杀去,至今老了,才觉十分好笑。
取自黄永玉大画水浒
作家出版社

黄永玉大画水浒5

一枝花蔡庆
往往殘忍的人也爱花,真使人百思不解。
取自黄永玉大画水浒
作家出版社

黄永玉大画水浒4

我作水浒不遵循旧例。水浒中男女多捣蛋纵酒任性乡民,平日自由天真,自无必要将其往廊庙上拉扯,尽为余当年浪迹江湖时之朋友熟人,街头巷尾,野水荒村,信手拈来,写日常见闻经验,边写边笑,席地坐卧,旁设茶酒,或互通消息,或指天骂娘,混沌乐陶,不觉困惑矣。 - 黄永玉

一丈靑扈三娘

取自黄永玉大画水浒
作家出版社

2008年11月25日星期二

黄永玉大画水浒


取自黄永玉大画水浒
作家出版社
有朋友告诉黄永玉说,有一个画家说你的画不是中国画。黄说,请你转告他,他如果再说我的画是中国画,我就告他。

黄永玉大画水浒1

蒋门神:既是门神,不揍也扁
取自黄永玉大画水浒
作家出版社

黄永玉大画水浒2


这位是潘金莲小妹妹,是黄永玉眼中的中国女性解放运动先驱。他对美丽的女人似乎特别容易同情:
"画到阎婆惜,十分美丽。我忽然发现她比潘金蓮更有深度,潘金莲不过只是强烈地要求爱情自由的一个委屈的女子,而阎婆惜不单要求自由,而且敢于向政治挑战,搞得宋大哥颠三倒四拜倒于她的膝下。
取自黄永玉大画水浒
作家出版社
愛了!把我怎么样?

札记 - 美的终结

  • 谈了一星期美的话题,终於明白了,为什么有那么多艺术工作者那么不喜欢讨论美学议题。
  • 这种谈论对艺术一点好处都没有。
  • 好的艺术家不会因此产生更好的艺术品,而坏的艺术家也不会因此而停止创造出坏的作品。
    观众也不会因此而提高他们的鉴赏力。
  • 说老实话,我自已越谈就越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
  • 想想还是坐忘的说法最合理,“如果在一副画里找不到美,我觉得那就是一副失败的画。”
  • 致於美是什么,则因人而异。莊子早在两千年前便说过,各美其美。
  • 大家高兴就好。只要不互相防碍,能自得其乐最好。
  • 至于那些撞墙艺术家,今日比较开放的社会一般都能容忍,让他们自生自灭,无暇迫害。
  • 他们不搞迎合,不去满足顾客,没人睬他们,是咎由自取。
  • 记得瘂弦有一首诗,写这类没人理的撞墻者的心情。

    有那么一个人
    他真的痩得跟耶稣一样。
    他渴望有人能狠狠的钉他,
    (或将因此而出名)
    有血溅在他的袍子上,
    有荊冠 – 那怕是用纸糊成 –
    落在他为市嚣狎戏过的
    伧俗的额上。
    但白杨的价格昂贵起来了!
    钢钉鑚进摩天大厦,
    人们也差不多完全失去那种兴致,
    再去做法利赛们
    或聖西门那样的人,
    唾咒语在他不怎么太挺的鼻子上,
    或替他背负
    第二支可笑的十字架。
    有那么一个人
    太阳落后就想这些。

    以这首诗,终结这次关于美的讨论。

2008年11月24日星期一

莫迪洛4







取自莫迪洛漫画5
北京图书馆出版
顾念一些网友的视力问题,特地把图片放大


2008年11月23日星期日

札记 - 撞墙3


撞墙者什么时代都有,而且什么领域都有。有些人撞死了,有些人撞的头破血流,有选人撞成功了,开出一片新天地。至于撞墙者为什么要撞墙,理由各异。撞死的有些只是撞的时间不对。就如你所说的那个嫁给印度人的女人,如果在今天就没问题了。撞墙者其实不止在撞潜意识的牆,他们是在撞各种各样尺度的墙,价值的,道德的,宗教的。”- 坐忘

  • 同意。
  • 前面我提到郭宝崐关于 confront 观众的说法,以他那种社会评论者的色彩,我猜想他要confront的,相信就不止是潜意识的那道墻而已。
  • 我在这里把范围具体到潜意识的那道墻,是与我对美的领域的理解有关。
  • 前面我提过,启蒙运动的一大贡献是把真(科学)、善(倫理道德)与美(自我)三大领域厘清。
  • 艺术工作者当然可以用艺术来达到各种目的:如批判社会,售卖商品,或歌功颂德等等。那是他们的事。
  • 对我来说,美是自我的探索,是意识没有扭曲的全面体验。(够 qim 吗?哈)
  • 将无意识变为意识,是将普遍人性这个理念,変为活生生的体验。
  • 艺术家的工作就是帮助观众,克服恐惧,不安全感,真实的看到自已,真实的体验生命。
  • 记得Don McLean.的Vincent 吗?
  • “Starry starry night, paint your palette blue and grey, look out on a summer's day, with eyes that know the darkness in my soul。 And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or your sanity,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 Don McLean的眼中Van Gogh 是一个悲剧的撞墙者。
  • “For they could not love you, but still your love was true, and when no hope was left in sight on that starry starry night。You took your life as lovers often do; But I could have told you Vincent, this world was never meant for one as beautiful as you. ”

莫迪洛3 - 劝阻还是迎接?


相信是图片太小,引起不同解读的争议。现在放大来看,希望取得共识。

2008年11月21日星期五

札记 - 撞墙2

  • 网友keiofish 说: “撞墻之后首先激起观众的不一定是愤怒。可以是惊讶、兴奋等七情六欲。正因为“撞墻的目的是促进观众对人性的了解与体验” ,而在一种米养万种观众下,人性的了解与体验便有了万种姿态,所以撞墻的胆量是在这里受到挑战,而不是因为comfort zone。”
  • 同意!被撞者的反应因人而异,是意枓之中。问题是,在惊讶、兴奋…之后的价值判断 - 接受还是排斥;了解还是厌恶;同情还是谴责。
  • 例如,嫁给外族人,不论洋人、印度人、马来人等,在我童年的年代,是很被社羣抗拒,鄙视的。记得當时的虎豹别墅就有塑像,嘲讽这些女性,她们的丈夫都被塑成穿上衣服的猪羊牛狗。如果有撞墻者去拍一套方言(广东或福建)电影,颂揚異族婚姻,不被人骂死才怪。
  • 有一个住在乡村的同学告诉我,村里有个女人嫁了给个孟加里(锡克人),大人们都看不起她,说她是贪他的那话儿够大够狠。小孩们晚上有空就去偷看,大人知道了也不责備,就好像村里猪猪狗狗做那回事,见怪不怪。
  • 我那小学同学还告诉我,那女人确实被整得很惨,非常“痛苦”,每每哀号呻吟。(“痛苦”这形容词,记得坐忘也用过,哈)
  • 言归正传。
  • 撞墙者的风险就在这里,和那女人一样,会受到社会的排斥,鄙视,甚至放逐,或好像在圣经里的故事那样,被群众用石头砸死。
  • 还有,如果有人看了艺术品而兴奋起来,那也不是什么坏事。
  • 有一位外地的女性朋友观察到,本地男性“性趣”淡薄。她还猜想这可能和国人喝的水有关系。因为她听说,我国水源十分多样化。

莫迪洛3

取自莫迪洛漫画5
北京图书馆出版

2008年11月20日星期四

札记 - 美3 (撞墙)

  • 记得郭宝昆说过,剧作者应该有勇气去 confront 观众。当时不明白他的意思,放在心里嘀咕了很久。
  • 我看到的艺术工作者,迎合观众唯恐不及。Confront 观众!那不是反行其道吗?
  • 现在想起来,猜想他指的,大概是观众意识内的那道柏林围牆。那道横隔在意识与潜意识的牆。那道由禁忌,意识形态,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社会道德(包括了固有的審美观)所筑成的牆。换言之,也就是整个意识的抑制机制。
  • 有志的艺术工作者应该有胆量去沖撞这道墙,企望能冲倒某个墻脚,把光带进原本黑暗之处。
  • 当然,这样做是要付出一定的代价的。
  • 首先你将引起观众的反感,甚至激起他们的愤怒。因为你闯进了他们的 comfort zone。擾乱了他的安宁,冒犯了他们的“尊严”,非常不爽之余,他们會拾起石头对你猛抛。
  • 要能撞破墻的一角,而又受到观众欢迎,实在不容易。
  • 这种把戏,玩得最漂亮的首推李安。“喜宴”是最佳例子。“断背山”与“色戒”都引起不少反弹。
  • 撞墻的目的不一定是想破坏或改变即有秩序,更重要是促进观众对人性更全面的了解与真实的体验,这相信是所有人道主义者的志业吧!

札记 - 美2

  • 艺术创作如果能表达出了某种大家都熟悉的,但平日却不能指认,无从言说的感觉、情绪、情境或思想,那种触动是很迷人的。
  • 那如影随形的“存在的孤独感”突然松解了。
  • 仿佛在茫茫的人海中遇到了知音。
  • 意识的某一陰暗的角落突然被照亮了,有了一丝温暖。


另类美学

PARIS 2004 LE BOOK

by Daniel Esteves Moreira

rojo MAIS

by Tanya Batura
from BEAUTIFUL/DECAY Issue5


photography by Nicholas Gushiken
from BEAUTIFUL/ DECAY Issue5

有奌坏或很坏,总之是令人不安的另类美学,似已进入主流的广告市场。

我的漫画4







愁滋味
联合早报 1997年

Reflection (What Does Your Soul Look Like?)

Reflection (What Does Your Soul Look Like?), 1996, oil on canvas, 116 x 78 3/4".
by Peter Doig
from Artforum

不知道谁寄了一份 Artforum 网上杂志给我,看到这幅画,非常喜欢。
独自在冬天的林中散步,临池小立,暂住在自已的灵魂里。

2008年11月19日星期三

莫迪洛2

取自莫迪洛漫画5
北京图书馆出版

2008年11月18日星期二

莫迪洛的漫画

取自莫迪洛漫画5
北京图书馆出版

莫迪洛是阿根廷人,他的漫画是给成人看的。


札记 - 美

警告:不好意思,此文奇闷!


  • 自从在坐忘居里打开了“美”的话题之后,就一发不可收拾,喋喋不休,讲个不停。
  • 原因是“美”是我的一个 pet topic, 一个沉耽多年的思想题。平日吃饱无事,总愛用“美是什么”“艺术是什么”之类的问题,来自我消遣。
  • 现在难得有人有兴趣讨论这个话题,自是良机不容错过。想趁大家热情未褪之前,把这个我“念兹在茲”的问题,尽可能从各个角度彻底探讨,就算无法达致结论(不乐观,这些议题已被讨论了至少两千年),也可以加深对这方面的认识。
  • 对艺术美(有别於自然美),我比较认同李澤厚的看法,即“美”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个观点(见“美的历程”)。简单的说,美是历史的产物。“人的審美感受之所以不同於动物的感官愉快,正在於其中包含有观念、想像的成分在内。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於它是积澱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所以,美在形式而不即是形式。离开形式(自然形体)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自然形体)也不成其为美。”
  • 以上这样的讲法虽然精确,但是有点抽象。不易理解。
  • 如果从艺术受众的感受出发,就比较容易说明。
  • 面对一件艺术品,如果观者无动于衷,那有两种可能性:1,作品艺术质素粗劣。2,观者与艺术创作者的频率相距太逺。没有交集点与共鸣。原因可能是文化的,或社会环境,或个人经历,或时间与空间的阻隔。
  • 所以谈到美,必须从有所触动开始。
  • 触动之后便有反应,这可以是正面或负面的。
  • 负面情绪,大家都知道是什么。厌恶、愤怒、恶心、鄙薄等就是。有这种负面的反应者自然不会认为该艺术作品是美的。
  • 正面的反应有欣喜、暢快、安宁、沉醉、振奋、提昇等。有这种反应的观赏者,当然认为该作品是美的,是好的。
  • 讲到这里,从观赏者的角度看,作品好坏的分野,现在清楚了.
  • 但在“好”的作品里,如何分别高下呢?
  • 除了艺术技巧的素质外,当时推崇的社会价值常被当成判断标准。如“礼义廉恥”、“忠君愛国”、“无产階级性”等。或个人内在的修养境界与格调,如“崇高超脱”、“回归自然”、“淸静虚无”等。
  • 到此,或者有些人认为,美的问题大致解决了。
  • 其实,问题才刚刚开始。
  • 关键在于,那位艺术观赏者是谁,他可以是米开朗基罗、江青女士、Obama、甘地、徐志摩、罗素、Andy Wahol或陈水扁。
  • Andy Wahol 认为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在 米开朗基罗的眼中可能是个大笑话。
  • 可见到头来,美的判断还是主观的。
  • 自文艺复兴以后,真善美三大领域分离了。在真的领域里,处理的是客体,最重要的是客观真理(科学)。在善的领域里,处理的是“我们”-是我们互为主体的世界。最重要的是倫理道德。而在美的领域里,处理是观看者 – 我眼中的美。最重要的是对自已诚实。
  • “我”(美)的世界常受到善的领域的干擾,为了告诉自已自已是一个有道德的好人,我们常常会否认自我真实的感受。(我怎么會喜欢这种下流的玩意!开玩笑)。
  • 佛洛依徳说这种压抑的结果,常常造成人格的扭曲,重者还可能会有强迫性的症状。
  • 用真诚原则指导,个人才可以进行意识领域的探险旅程。
  • 意识领域深且廣,不过,能被意识到的部份往往只是冰山一角。而意识的全部就是人性的全部。一个人如果要活得越像人,就得开拓自已意识领域。
  • 把无意识或潜意识用理性的光来照亮,是启蒙者的原始志业。
  • 对我来说,審美的判断,除了技巧的优劣之外,主要决定于其创作者意识领域的幅员。

2008年11月17日星期一

这就是艺术

by Ben Wicks
from The Book of Losers

2008年11月16日星期日

黒色的美学





Ths Sexual Life of Robots
Frank Kalero & Micheal Sullivan
form; rojo Mais

我的漫画3

联合早报 1997年4月12日

2008年11月15日星期六

美丽与腐朽

Folk de Jong. Mount Maslow 2007
Source: BEAUTIFUL/DECAY ISSUE5

Missing Kaspar Hauser
BY Dawn Kasper
Source: BEAUTIFUL/DECAY ISSUE5


Halleluja
Folkert de JONG
Source: BEAUTIFUL/DECAY ISSUE5
生命与死亡的愿望不断的在人心中拉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