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3日星期一

全球意识价值的认同

科技研究局属下基因组研究院执行署长刘德斌,在《我何以来到启奥生物医药园?》文中,谈到他为什么选择居住在新加坡。他说:

“新加坡是晦暗世界里人性光辉的明灯。先辈移民的智慧和努力,使新加坡从无到有,取得举世称羡的成就。这是一个不断创新求存的国家。

“如果我可以帮助创造一个理想的生物医药科研环境,为这个国家的健康和繁荣尽力,并让新加坡成为世界学习的榜样,那我就可以安心、满足于我所作出的贡献。”

这些肺腑之言,一直在我心里萦绕。因为这显示了一种超越个人利害、族群情结的认同感。刘德斌对新加坡的认同,是对“价值”的认同。

像刘德斌这样资深的科技专才,为世界各国汲汲争取,他们在选择居住与工作地点时,薪酬配套相信不是主要考量。除了研究条件与环境外,那应该就是对社会价值的认同了。

刘德斌的愿望是“让新加坡成为世界学习的榜样”,相信他希望看见世界各国人民都能像新加坡人民一样,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在一个公正平等、安定繁荣的社会里,安居乐业。

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社会的政治形式,进化至今,已有六个层次(见图表):

纵观今日世界各国,社会进化程度参差不齐:很多国家已演进到以发展经济为重心的现代国家,同时,处于第二层至第四层,基本上具“古代意识”的国家社群也为数不少。而在在印尼和非洲的森林中,则还隐藏着滞留在氏族团体形式的族群,唯独价值社群尚属少见。新加坡这盏小小的“人性明灯”,可被视为迅速向价值社群演进的一个佳例。

价值社群形成的主要条件之一,是其领导层必须具有“全球意识”。同时,其人口组成中也必须有一定数量具有“全球意识”的民众。这些人的人格进展己经超越了“自我中心”与“族群中心”。换言之,他们不但能为自已和同胞思考何谓正当、公平,更能够为所有民族思考何谓正当、公平。他们采取的是全球的或世界中心的立场。

今天,整个世界己缩成一个的小小的地球村,各国命运息息相关,密切相连,几乎己经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地步。狭隘的种族/民族主义,文化/宗教沙文主义,以及只讲国家利益的政客,在在威胁到全球的安危。看来,人类的前途,端视全球意识的普及化与其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

近来认识了好些新移民朋友,感觉到他们在国家认同这个同题上,似乎有一定的犹豫与困挠。有感而发,乃撰此文。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http://wutaitee.blogspot.com/

1/9/2007早报言论

2007年8月30日星期四

丁雄泉

丁雄泉于1929生於上海。四岁时,在马路上绘图。十岁,升级到墙壁上画他的画。二十岁,离开中国,於1953年抵达巴黎。我在1975年的雄狮美术上,看到一个日本人介绍他的文章<情与欲的疯狂画家>,并第一次看到了他的画;不论色彩笔触线条,都流露出年轻快乐的官能气息。昨天去林大画廊看画时,很难得的见到了一幅他的作品,一时想不起他的名字,于是问画廊里的职员Chantel ,她在说了名字后,还告诉我丁雄泉在2002年脑出血,一直昏迷到今天。

丁雄泉2


中国文人画家的疯狂

丁雄泉以巴黎为中心,在欧洲住过十年,后移居纽约。但评论家说他总脱不开中国文人画家的疯狂性;他们的画是反专业、反职业的即兴绘画;以表现孤高、风流、自由无拘的意境为要务。


2007年8月28日星期二

叛逆的新娘 by Alberto Vazquez


Alberto Vazquez 是一位西班牙画家。人生多姿多采,经历传奇。曾在马戏班当过飞刀手,读哲学医药皆半途而废,取得工程师的资格后,却跑去做服装设计。
有空时我会把他的故事写出来。
Picture from The Image 1997

2007年8月22日星期三

一篇气死了99名老师的中学生作文 作者: pou98

今天是国庆日,因为英明伟大的政府建设国家、爱护百姓的功绩罄竹难书,所以放假一天,爸爸妈妈特地带我们到动物园玩。            
按照惯例,我们早餐喜欢吃地瓜粥。今天因为地瓜卖完了,妈妈只好黔驴技穷地削些芋头来滥竽充数。没想到那些种在阳台的芋头很好吃,全家都贪得无厌地自食其果。            

出门前,我那徐娘半老的妈妈打扮的花枝招展,鬼斧神工到一点也看不出是个糟糠之妻。头顶羽毛未丰的爸爸也赶紧洗心革面沐猴而冠,换上双管齐下的西装后英俊得惨绝人寰,鸡飞狗跳到让人退避三舍。东施效颦爱漂亮的妹妹更是穿上调整型内衣愚公移山,画虎类犬地打扮的艳光四射,趾高气昂地穿上新买的高跟鞋。            
我们一丘之貉坐着素车白马,很快地到了动物园,不料参观的人多到豺狼当道草木皆兵,害我们一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的爸爸鞠躬尽瘁地到处广播,终于找到到差点认贼作父的我和遇人不淑的妹妹,困兽之斗中,我们螳臂当车力排众议推己及人地挤到猴子栅栏前,鱼目混珠拍了张强颜欢笑的全家福。            
接着到鸡鸣狗盗的鸟园欣赏风声鹤唳哀鸿遍野的大自然美妙音乐。后来爸爸口沫横飞地为我们指鹿为马时,吹来一阵凉风,唾面自干的滋味,让人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妈妈连忙为爸爸黄袍加身,也叮嘱我们要克绍其裘。             

到了傍晚,因为假日的关系,餐厅家家鹊占鸠巢六畜兴旺,所以妈妈带著我们孟母三迁,最后终于决定吃火锅。有家餐厅刚换壁纸,家徒四壁很是美丽,灯火阑珊配上四面楚歌,非常有气氛。十面埋伏的女服务生们四处招蜂引蝶,忙着为客人围魏救赵,口蜜腹剑到让人误认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饥不择食的我们点了综合火锅,坐怀不乱的爸爸当头棒喝先发制人,要求为虎作伥拿着刀子班门弄斧的女服务生,快点将狡兔死走狗烹,因为尸位素餐的我们一家子早就添油加醋完毕,就等着火锅赶快沉鱼落雁好问鼎中原,可惜锅盖太小,有点欲盖弥彰。            

汤料沸腾后,热得乐不思蜀的我们赶紧解衣推食好大义灭亲上下其手,一网打尽捞个水落石出。         

火锅在我们呼天呛地面红耳赤地蚕食鲸吞后,很快就只剩沧海一粟,和少数的漏网之鱼。母范犹存的妈妈想要丢三落四放冬粉时,发现火苗已经危在旦夕,只好投鼠忌器。幸好狐假虎威的爸爸呼卢喝雉叫来店员抱薪救火,终于死灰复燃,也让如坐针毯的我们中饱私囊。鸟尽弓藏後,我们一家子酒囊饭袋,沆瀣一气,我和妹妹更是小人得志,沾沾自喜。            

不料结帐的时候,老板露出庐山真面目,居然要一饭千金,爸爸气得吴牛喘月,妈妈也委屈地牛衣对泣。            

啊!这三生有幸的国庆日,就在爸爸对着钱包自惭形秽大义灭亲后,我们全家江郎才尽,一败涂地。

转贴自随笔南洋

奥运

朋友安慰我,亚洲股市在奥运之前绝不崩溃。突然想起这两幅漫画。不知道是不是某种预兆。
请在图上按一下, 放大来看.


Artist/Hans-Georg Rauch
Air Director/Richard Gangel
Publication/Sport Illustration



请在图上按一下, 放大来看.
Artist/Hans-Georg Rauch
Air Director/Richard Gangel
Publication/Sport Illustration

2007年8月21日星期二

什么东西让年轻人快乐

什么东西让美国的年轻人快乐?性,大麻,吵闹的摇混乐还是钱?

真相颇出人意料。根据最新一个深入调查(调查对象年龄在13 -24岁之间, 共1280人)的结果, 大多数回答是与家人共渡温馨时光。

当问及他们心目中英雄时, 有一半答案是父母亲; 以母亲稍胜.

家庭对年轻人实在太重要了. 只有那些得不到适当家庭支持的孩子, 才会向别的地方找寻支援安慰. 我常觉得, 孩子变坏或与家长的关系不好, 责任多在于父母.

邻居有一对夫妇, 终年在香港做生意, 却把一对儿女送来新加坡读中学, 起初住在寄宿学校, 后来女儿去英国读大学先修班, 儿子留在这里读高级中学, 独自住一间公寓. 母亲不时回来看儿子, 逗留的时间很少超过一两个星期.

近来看到她女儿回来, 不但穿有鼻环, 连舌头都镶上一粒银珠. 有一天听到她被妈妈清算, 争吵剧烈 。

谁之咎?

上述美国年轻人快乐调查报告见于
URL:http://www.msnbc.msn.com/id/20322621/wid/11915773/page/2/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Irina Jonesco

Irina J0nesco,罗马尼亚籍的女摄影家。驻于花都巴黎,却很少出门。她说时间不对,她的世界是奢糜颓废的19世纪末欧洲,所以她宁可呆在家里,一个人造的旧时代里。 Photo from The Image 1997

Irina Jonesco 2




Jonesco 的作品中从来没有男人。她说她曾试用“同志”,不过总觉得他们太着意表演,破坏她追求的那种不经意的诗意。






Photo From The Image 1997

2007年8月17日星期五

Where's Janus's by Martin White

Where is the anus
of Janus's?
Where's Janu's
anus?
Janus 的屁眼在哪儿?
Janus 的屁眼在哪儿?
如果把这问题改成 X 主席的屁眼在哪儿?你就更容易体会作者的意思了。有些人伟大到没有屁眼、有些人让别人以为她们没有屁眼、有些人骗自己没有屁眼。建议大家进厕所时,不时拿一小镜子检验。
From The Image 1997

2007年8月16日星期四

魏东的女兵



魏东是我最心仪的中国现代画家之一。
真正的实力派,一点也不含糊,中西画的技巧皆臻上乘。
视野宏观深远,象一个通透幽默的哲人。

伍迪 艾伦语录

  • 上帝给了男人两个重要的器官:头脑和鸟鸟。可是提供的血液却非常有限,每次只够操作其中的一个。

  • 头脑是我最钟爱的第二个器官。

  • 我是一个很好的情人,因为我勤于自我操练。

  • 下一世,我要回来做沃伦·比蒂 (Warren Beatty)的手指尖。

  • 我这一生人的唯一憾事,就是我不是另外一个人。

  • 好人晚上睡得比较香,不过在醒着的时候,坏人快乐得多。

  • 我老婆非常不成熟。每当我在浴室时,她老是进来把我的小船弄沈。

  • 如果你要逗上帝发笑,就把你未来的计划告诉他。

  • 我的问题起自小学教育,我读的学校是专为精神不稳定的老师而设的。

2007年8月9日星期四

暂停更新

刚在随笔南洋网站,新开了一个个人空间,一下子不能兼顾两边,相信要等到下星期才会更新“雨过一蝉”,不好意思!有空请到“吴大地个人空间”看看: http://www.sgwritings.com/2089


2007年8月7日星期二

Cecilia

向来喜吹听各种宗教的圣歌。

不过,对赞美歌这个观念却不太能接受。因为我很难把上帝想象成一个喜欢一天到晚听人歌功颂德的老头子。

这种抗拒感,一直到听了 塞西莉亚 ( Cecilia )的光碟后, 才若有所悟, 恍然冰释.

她那宛如天籁的歌声使我明白了,赞美诗的主要对象,是信徒多于上帝。

信徒在唱或听赞美歌时,他们的心灵跟着提升,往上帝的高度飞升;在这时刻,他们参与了上帝的荣耀,分享了他无边无际的慈爱善良。

在我的想象中,当人们在唱圣诗时,上帝只在一旁微笑:这确实是洗涤人类心灵一个美妙的方法。

Cecilia 是挪威的女歌唱家,好像只出过一个光碟 “ Voice of The Feminine Spirit Cecilia”.

朱新建的蒙汗药



张渝说, 如果我们没有在文人画家朱新建那滞涩又撒娇的线条里,看到聪明,那只能说明自己太笨。







图文来自法露缘佛教人文艺术杂志 93 季刊

2007年8月6日星期一

和朋友谈到中南半岛各国Naga( 龙)与中国龙的渊源时,遂想起了世界各地神话中的龙。很多龙的传人以为龙是华夏特产,其实在各种文化传统中,都有类似龙的神话动物。从南亚,中亚到欧洲,美洲都有龙。最后一位印加皇帝就自称龙王。

人毕竟是人,不论你生在世界哪一个角落,都同样有生老病死,同样会做梦。

如果说神话是群体的梦,而人同此心, 心同此理, 如果有许多人都同样的做过龙的梦,那也不奇怪。

神话学大师,乔瑟夫. 坎伯 ( Joseph Campbell ) 就认为,各文化传统的神话故事虽然表面上不尽相同,但总可以归结到同一原型主题。也就是说,故事尽管不同,主题永远只有一个。

印度吠陀经说:“真理只有一个,哲人用不同的名称来描述它。”

坎伯认为宗教与神话其实无甚差别。看来各宗教所描述的真理,有可能也是同一个吧?

The Power of Myth by Joseph Campbell 神话 朱侃如译 立诸出版

When Crying by Martin White


When crying


while lying


you get tears


in your ears






读邹璐的诗集<时间是一条美丽的河>, 想起这幅画.
Photo from The Image 1997



2007年8月4日星期六

黛安娜 基顿

“活出自己”是六十年代年轻一代的口号。对我来说,黛安娜 基顿这个人,可说是这句口号的最佳代表。

自然毫无矫饰有若幼儿,完整而独特(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我在《安妮霍尔》(Annie Hall)片中看到她的时候,就知道她在扮演自已。

后来看到一些资料,知道这部电影是伍迪 艾伦为她量身订做的。她在电影中那一身配搭奇特品味清新的装办,也是她个人日常的衣物。

这部电影不但得到了4项奥斯卡奖,还掀起了一阵服装时尚潮流。

伍迪 艾伦

对那些矮小瘦弱,相貌不扬的男性来说,伍迪 艾伦是绝对的灵感。

如果他是森林中的猴子,他大概属那类终身得不到性交权的可怜男猴。可是他不但功成名就,而且身旁总是挂着个大美女,出名的除了黛安娜外,Harlene Rosen尚有米娅 法罗(凶兆),到了六十二岁时还和一位二十二岁的美女结婚(米娅 法罗的养女)。

当时很多女人对他恨之入骨,觉得他是专门引诱小女孩的超级肮老头,外表猥琐,性格龌龊。记得有一位女同事还偷偷把我贴在办公室的海报撕掉,以抗议我把这样的下流之辈当成偶像。 她完全不了解伍迪 艾伦对我的激励作用。

伍迪 艾伦不但相貌难看,而且紧张起来会口吃,高度神经质、不安并且害羞。他却能够将他的弱点转化成买点,在他后期的电影当中塑造了极为出色的形象:一个自我中心,伴有神经衰弱,时常呓语连连并缺乏安全感的现代人物。

2007年8月2日星期四

It May Be Fun by Martin White

It may be fun

to be in the sun


but it's not so humorous


when we are so numerous







From The Image 1997

2007年8月1日星期三

蜗牛 by Sally Kindberg




我的愿望就是有一天能画这么精彩的漫画。
From The Image 1997

侄女的驾驶心得

侄女考获驾驶执照已有两年,近来和我谈驾车心得,颇有道理。录下与驾车的朋友共享。

1,在驾驶时不要太过压抑自己的情绪,因为那些鲁莽自私的驾车人士,直接威胁你的性命安全,你的愤怒出自保命本能,不但健康而且正当。如果过于压抑会影响生理与精神健康(她还夸张的说会导致癌症,相信没有医学证据)。但你又不能采取攻击行动,唯一宣泄的方法是喃喃咒骂,而且要骂得有创意,最好妙的能逗自已发笑,这样,那些负面的性绪就会稍减。
2,如果要转换车道,而那车道上来的是一辆德士,那你千万不能尝试切入。唯一的方法是发出切道的讯号,而那些德士为了不让你赶在它前面一定会加快速度往前冲,这样,你就可以很快随后切入换道了。

哈哈!

2007年7月30日星期一

天使

如果你的世界包括了灵界这一维度,好像挪威公主玛塔.露易斯那样,那天使往往是你的世界里日常交往的居民。

黛安卓(Diandra)是一位通灵人。她原是一位财经策划师。在1980年开始有通灵能力,1986年她辞去了银行的工作,专注灵修辅导工作。
她的一位灵界导师塞伦(Salem),曾谈过天使这个题材。收录在《天使领域》(ANGELIC REALMS)专辑:黛安卓频道。现把一些有趣的内容,节录于下。

问:天使从那里来?它们是什么?

塞伦说:人类的宇宙并不是第一个创造的宇宙。在以前,就存在着许多古老的、充满爱的、至高无上的存在,那些是人类所未曾知晓的多次元存在的宇宙。当人类的宇宙开始成形时,一种父母本质的爱就在那里导引、养育和保护嫩幼的新生创造的人类宇宙。同时也有许多其它宇宙的充满智慧和爱的能量(天使),现身来养育这个新近创造的宇宙智能(人类宇宙),这个神圣的智能(天使)在人类的宇宙中采取过许多形式。有一些形式是人类所无法了解的,而把它们想成是地球以外的生物。另外一些形式,则被称为天使。

天使是光的一种美丽的实存,激赏存在的喜乐。天使的国度表达单纯存在的喜乐。单纯存在。

它们随自己的意愿来去自如。

天使与你同在,自从你的世界伊始之初。它们不仅是非物质的,它们有时候会现身,天使有时候也会采取第三度次元地球人的形式。这始终是天使的选择。你可能不会察觉到有天使在你周围现身,要知道天使的现身只会在你的宇宙中停留很短的时间。所以,如果你已经认识了十年之久的人,告诉你说它们是天使,我们会告诉你要强烈的质疑。它们只会出现很短的时间,很短的意思是几个小时,或许是几天,但鲜少比这个更长久。不仅是因为这天使很难去支撑你们第三度次元层级的震动;干涉你们的自由意志也从来不是它们的意图。

天使的现身并不仅限于对人类的行动。它们的现身也同样在动物国度和植物国度里非常活跃。那些变得觉知它们的人可能称呼它们为小精灵。

问:天使有翅膀吗?

你经常会看到有翅膀的天使的图片。天使真的不需要有翅膀。天使是有移动能力的存在,不需要翅膀。它们的思想会带它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就像你不具身体形式时能做到的那样。孩子们在他们开放的纯真中,是最可能去清晰地看到这些美丽的存在,它们经常现身在你们星球上。

问: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一个守护天使,这是个神话吗?

不,它不是神话。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有一位天使从你出生那天现身停留到你离开这个星球的那天,这就是个神话。你在六岁时对天使现身的需求,可能不是你16岁或61岁时的需求。不同的天使,对应不同的需求不同的思想而现身。你喜欢把守护天使想成是你的天使。你想要父母般的安全关照,或者去相信天使是你的个人拥有。那不是它的原貌,不过你把它弄成个人化也不会减少它的现身,它始终在你身旁。

问:过世的人、已故的人,他们能够成为你的守护天使吗?

不能。人类从来不能成为天使。所以,算了吧,朋友,你不能是天使。你不是天使。你是更丰富的。你比天使还要丰富。

问:人类在那方面比天使更丰富?

它们没有你所拥有的无限创造能力和无限自由意志。它们所拥有的是超然和永恒的能力,在它们现存的觉知状态中。天使是永恒存在的。那个存在始终意识到它们自身的存在,永不止息。它们对于它们居留的每一个次元都有完全的觉知。它们是永恒的存在,永远有意识。但是它们没有人类被给与的无限创造能力和无限自由意志。你有能力去创造你所渴望的。天使领域没有那样的能力。它们受限于它们的不朽中。

问:我们是否曾经没有天使陪伴?

你从来不曾没有管道触及天使存在的现身。从来不曾。它们总是在你身旁吗?不。你的思想总是会带来天使现身,如果你呼求。你可以在生活中最简单的事情里这么做。并非必须是危机中才可以。它们能够帮助你通过下一个测验。它们能够帮助你,当你不知道如何与其他人沟通时。它们能够提升你周围的震动。天使在你们的宇宙中是为了服务。你必须呼求。

参考网页:http://www.inwardjourney.com/may2000.htm

2007年7月27日星期五

和天使交谈的挪威公主

昨天路透社有一则新闻:挪威公主玛塔.露易斯宣布,她有通灵能力, 同时要开班教人如何与天使谈话。

今年35岁的公主玛塔.露易斯,是当今挪威国王拉尔五世和宋雅王后的长女。

她在她创办的Astrate Education Centre的网站上说,她对非正统的教育向来有兴趣,并说自童年她就有通灵能力。

“当我还很小时,有一回我告诉一位刚认识妇人,她不必为她丈夫的事伤心,因为他们最终会和好如初的。”

那位女士非常惊讶,不明白为什么会有人会把这样的私事,告诉一个这么小的孩子。而在场的大人们都非常尴尬、生怕被怀疑是那位多嘴的人。

公主玛塔.露易斯向来不喜欢做一个花瓶式的皇族,26岁即开始创业,经营自己的娱乐文化生意,并自愿放弃皇族特权,同一般平民一样缴付所得税。她曾攻读生理治疗学,并取得合格的生理治疗师的资格。她也曾经在一间整体论医药学院( academy of holistic medicine)学习,在这些学院里“学到了如何有系统的通过感觉印象去了解他人。”

她酷爱骑马,多年参与骑术竞赛。和马匹的接触经验,让她学会如何与动物深层的交流。进而开始与天使接触。“近来我了解到这种天赋的价值,同时希望与他人共享。”

她创办训练课程, 将通过阅读、治疗、水晶以及实习来帮助学生体认自己的真相。

课程为期三年,学费每年2000英镑。

公主玛塔.露易斯也是一位成名的童话作家。著有Why Kings and Queens Don't Wear Crowns.

2007年7月25日星期三

奥地利




不要让别人把你的世界变成地狱

“不要让别人把你的世界变成地狱”,我在朋友的博客上留下这句话后,立刻想起苏伊。把她的世界变成地狱的正是她亲生母亲,她唯一的亲人

苏伊今年大概有四十多岁了,依然独身。她不是什么大美女,不过五官端正,年轻时体态轻盈,娉娉袅袅的,虽然稍嫌保守拘谨,拜倒裙下臣却为数不少。她曾经很正式的恋爱过两次,爱过两个男人。可是两次都被她妈妈搞砸了。

第一次是大学同学。走了两年,带回家给妈妈看,却遭到母亲的强烈反对。理由是她太年轻,男方没有经济基础。第二位是银行里的同事,不幸的是,当时她妈妈心中已另有理想快婿人选,于是家里三天一小吵,五天一大吵,为了使女儿就范,这位老太太无所不用其极,包括用扫帚驱客,恫言自杀等等。最后苏伊只好两个都不要。

从此苏伊就没有好日子过,每天放工回家都如临大敌,呵责咒骂每天都发生,苏伊做什么她都不满意,有时候为了惩罚她,连衣物都会被剪坏烧毁。

后来老太婆患了糖尿病,只好请一个女佣来照料她。可是没有一个女佣能做满三个月的。老太婆有暴力倾向,好几次持械威胁女佣,最戏剧性一次是,当苏伊出国公干时,老太婆居然把女佣反锁在房内,监禁了两天。

很多人告诉苏伊,她妈妈有神经病,应该接受心理治疗,苏伊却一直不肯带她去看精神病医生。她自已却日益郁闷消沈,憔悴枯萎。好几次我侦察到她精神恍惚,眼露凶光,我怕她忍无可忍,会模仿童话故事里的小孩,把老巫婆弄死。

去年老太婆病死。苏伊最宝贵的前半生也浪费了。

要不同情苏伊是很难的,但是我不能不问,为什么苏伊允许她母亲把她半生毁掉,“把她的世界变成地狱“。她难道真的一点选择也没有吗?她可以选择离开妈妈独居呀,或送她妈妈去养老院精神病院什么的。或且,最少在情绪以及追求快乐的生命意志上,尽量不受那个疯婆子的影响。

不要让别人把你的世界变成地狱2

相信很多人都会说我事不关己,说来容易。但像这种困境,虽然不常见到,但也不是绝无仅有的。在现实里,面对类似问题的人其实不少。问题的性质虽大同小异,处理的态度和方式却可以非常不一样。不是每个人都像苏伊那样,亳无主动的让外在环境全盘支配。

维克托 弗兰克尔(Victor Frankl)的故事,就很有启迪性。

弗兰克尔是一个心理分析学家同时也是个犹太人。他被监禁在德国纳粹的死亡集中营里。他的父母、兄弟以及妻子,不是不堪折磨在营中死去,就是被送进大火炉烧掉。最后只剩一个妹妹和他。他所受的毒刑与耻辱实在不堪想象,他每一分钟都不知道下一刻会不会轮到他被送进火炉,还是被派去清理骨灰。

有一天,他被剥得精光囚禁在一个极小的房间里,他突然理解到一种他后来称为“人类最后的自由” – 一种那些监禁他的纳粹主子抢不走的自由。

纳粹主子可以控制他所处的整个外在环境,对他的身体可以为所欲为,不过弗兰克托知道,他们没有办法控制他的内在的态度。他可以决定这一切苦难将如何影响自己。他知道自己是一个人,和动物不一样,动物对环境/刺激的反应是已经被设定而没有选择的,可是人却可以选择如何反应。人可以选择绝望放弃,也可以选择坚守希望。

为了保持士气,他常常想像将来的事。他幻想被释放后在大学里授课。在他的心象中,他清楚的看到他如何在讲堂里,对全神贯注的学生讲授他在集中营里领悟到的教训。

他利用记忆与想像力,不断的操练他在精神,情感,与道德上坚轫度,而他那小小的自由逐渐越长越大,后来甚至比他的纳粹主子更大。那些纳粹主子有的是很多自由的权利,多种不同的选择,可是他有的却是更大的自由,更强的力量去执行他的选择。渐渐的,他成为身边所有人的激励榜样,其中甚至还包括了一些德国守卫。

最后,他挨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到大学当心理学教授, 创立了存在治疗法。

弗兰克尔在最艰苦,最困难的环境中,发现了作为人类一个最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在外来的刺激与人的内在的反应之间,存在着人的最基本的自由 – 选择反应的自由。

(人类):剌激 > 选择的自由 > 反应
(动物):剌激 > 反应你的上司吹毛求疵、态度恶劣,难道你就让自己的情绪任他破坏、士气受他打击吗? 你是否能选择心平气乐观进取?

你的同事朋友忘恩负义, 没有信义, 难道你因此就愤怒嫉世, 任由自己人生的态度受他们污化扭曲吗?

你的丈夫脾气暴躁,孩子惯性撒谎,你就得灰心绝望,过着悲哀的日子吗?

不要让他人把你的世界变成地狱,记住,你是有自由的选择自己对这些负面事物的反应的。你能够决定这些苦难对你的效应.

参考“Seven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 by Stephen Covey

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

卖艺


匈牙利的一个街头老音乐家,琴声沧桑。
如果你在相片上按一下,把相片放大来看,当更能体会我们听他演奏的心情。

请勿尝试

这是我刚刚在午餐时,从朋友那儿听来的故事。对那些对灵界既有兴趣又喜欢亲自探索的朋友,似有警戒性。
女主角现在约四十岁,已婚,有一个孩子,在一间咨询公司任培训员。
事情发生时她还是个中学生,在一间女校就读。说起那间女校,当时在加东区人人皆知,因为该校学生常常穿着校服在公众场所抽烟,出口成脏,令人侧目,同时令所有同龄男生充满希望。
一天,她和几位好友,在学校的厕所后面玩碟仙。
碟仙是一种民间玩意,我小时看过祖母、舅舅和阿姨玩。他们用一个盖着的小碟子,在碟沿画一个箭嘴,把碟子放在一张布满文字与数字的纸上,然后烧一支香请碟仙来问事,三个人各置一只手指在碟沿,其中一人念念有词。等到碟子动起来后,就可以发问了,例如问某人的岁数,碟子就会移动到有关数字作答。
这几位学生没有碟子,就用一个五角银币代替。据说她们“请”了接近四十五分钟后,银币才动起来,她们又惊又喜,问了各式各样的问题后,才想到不知应该如何妥善收场。没有人敢收那个银币,於是她们在校园挖了一个洞,把银币埋了。
可是从那天开始,女主角就觉得不对劲,同时出现特异功能,例如可以说出不相识的人兄弟姐妹的姓名,同时常看到奇异的景象。
有一次在课室,她去开风扇,才刚伸手,却被同学叫住,她的手虽然没有接触到电钮,四个风扇却哔哔叭叭的开动了。
她说她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过了七年,有一天她突然觉得自己“好”了,从此她整个人就清醒了。奇怪的事也不再发生。她现在是一个教徒。
这样的事信不信由你,不过最好不要尝试。这不是我第一次听到类似的故事。

无须把‘主义’妖魔化

《联合早报》言论版(7月21日)刊载了刘学敏的文章《我们需要应变能力,不是主义》,作者认为“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接着断言“历史上各种意识形态的建立和推行几乎都设有产生过正面的作用。”
他并认为,《早报》白士德提出建构新加坡主义,“不但没有必要,而且也是危险的”。因为“如果我们把(新加坡)以前的成功都认定是主义所赐,就会受其束缚,造成僵化的思维,从而产生失败的危险。”
他认定“新加坡的成功之道,正好就是没有‘主义’。正因为没有被任何意识形态所束缚,我们才能放开手脚,不断的适应,不断的改变。”所以他的见解是,新加坡“需要的是适应能力,不是主义”。
我认为,所谓“主义”是指一套有系统的看法。刘学敏个人对指导国家社会发展的那套看法,经系统化后或也可以称为“应变主义”。
如果刘的“应变主义”强调的是不受意识形态的束缚,不断的改变,不断的适应,实行起来不会导致僵化思维,那么,这种主义并不可怕。由此可见,不是如刘君所言那样,凡“主义”就会造成僵化。
许多价值观都应恪守
主义是一个无辜的中性名词,似乎没有将之妖魔化的必要。
譬如说甘地的非暴力主义,主张不杀生的素食主义,反对奴隶制度的平权主义,务实理智的科学主义等,都是历史上产生过正面作用的意识形态。
成功的国家确实必须随着国际环境而应变,但这并不是说在构想应变策略时,完全没有核心价值的指导。譬如说我国公民信约中的公正平等的原则是不可偏离的。而任人唯贤的“功绩主义”,也是我国社会的基石之一。
在国际上,我国在保卫国家的权利的同时亦负起国际责任,并处处发扬人道精神。相信这是中国副总理吴仪形容新加坡精神是“勇敢并具同情心”的原因。
同时,新加坡在国际上诚实守约,不像某些国家政坛出现那样肆无忌惮的出尔反尔。这些核心价值的坚持,为新加坡带来“诚信”的国际佳誉,成为我国一无形的强大资产。
新加坡的成就,不能不归功于领袖们对这些核心价值的坚持。
这些我们看起来是理所当然的价值原则与制度,并不普遍存在世界每一个国家中。这一切都可以看成是我国的独特之处。有意识的总结这些有效的价值、制度,政策以及做法,这件工作就算我们不去做,抢着做的国际学者大有人在。
新加坡真的只需要适应能力,不讲主义吗?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联合早报 言论 2007年7月28日

2007年7月22日星期日

Paul Klee2


一早被聒噪的鸟声嘈醒,想起 Paul Klee 的这幅画. Paul Klee 出身音乐世家, 曾在音乐与绘画二者间踌躇不决,结果选择了绘画。很多人说他的画充满音乐趣味。图中的几只鸟,让人联想五线谱上的音符。

2007年7月21日星期六

重要的,但是可以迟一点做的事

我有位亲戚,四十多岁的妇女,五年前右边的乳房发现了几粒颗粒,当诊察后确证不是恶性时,大家都松了一口气。颗粒取出后。医生吩咐必须定期检查,以便即时侦察任何恶化征兆。

过了五年,我这位亲戚在一次公司举办的身体检验时,发现右乳有硬块,后来诊断是第三期癌症,整个右乳得被割掉。

原来这五年来,她一次都没有再回去作检验,要不然,症状早该被发现了,不致于发展到这么严重的地步。

很多医生会告诉你,像她这样的故事,实在太常见了。

和许多新加坡人一样,她是一个非常尽责的职员,工作忙得要命,晚上十点多才放工回家,是例常现象。

身体检查这件事虽然重要,但比起许多亟待解决的工作问题,却好像没有那么紧急,她常常告诉自己,身体检验就算迟几天甚至一两个星期也不碍事,于是,这样一拖再拖,拖了五年。

有许多像身体检查这类“重要的,但是可以迟些时候才做的事”,最终往往是没有被执行或完成的。

例如,很多人都知道“流水不腐”的道理,知道抽出时间做运动的重要。但是,他们也知道不立刻去运动是不会当场暴毙的,于是一拖再拖,左三年右三年,等到心脏血管阻塞的那一天。

我的一位老友,离开大学后就在一间跨国企业工作。三十多年前,雄心勃勃的告诉我,他看到一个机会,只要学会讲阿拉伯语,他在公司的前途将无可限量。他是我中学同班,有语文天才,中英文不必说,各种方言甚至马来语淡米尔语,都讲得似模似样。不过这三十多年来,他却一直“抽不出时间”去学阿拉伯语。虽然职业一路平稳,但是他和我都知道,他的潜力绝不止于此。现在他整天打高尔夫球,最常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耽搁延误那些“重要的,但可以迟一点做的事” 是许多人的通病。

不去做那些“重要的事”,必然要付出一定的代价。

做父母的,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孩子重要呢?可是我们却常常看到,许多家长因为忙于生计而“抽不出时间”与孩子相处,错失了孩子最易受影响的成长期,结果与孩子亲密程度,远不如家里的女佣。

这种损失,实在是太大了。可是抽出时间和孩子相处,却也是一件“重要的,但是可以迟一点做的事”,所以往往被耽搁,以致误失时机,等到真的有时间做的时候已经太迟了。

像我亲戚那样,失去了一个乳房,失误后果是明显的悲剧。其实在很多人的生活中,这种失误不断的在发生:失去健康、壮志不酬、忽略所爱的人,这一切的后果其实是同样的严重的。但因为其因果关系没有那么明显,因此就被很多人忽视了。

你是否也有一些耽搁一旁的“重要的,但可以迟一点做的事”呢?

这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我们抽点时间去想一想。

2007年7月20日星期五

读史札记 - 罗马的女人

比起许多古代社会的女性,古罗马的女人可说很幸福的。

她们享有很多自由:例如,己婚的妇女可以独自外出;可以和男性一样参加宴会;可以和丈夫轻易离婚,并拥有财产权。

和人类史上各种社会的许多女人一样,古罗马女人得到自由后,就毫无忌惮的去追逐她们的终极关怀 – 如何把自己装扮更漂亮,更有魅力,以期艳压群雌,吸引所有男人的目光。

据历史记载,古罗马女人在增进自己的吸引力方面几乎出尽法宝。我们只要看看古罗马哲学家塞涅卡( Seneca )以下这段言论,就可以知道罗马女人放任的程度:

“现在的女性都喜欢穿透明的丝绸时装,什么都遮不住!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让人看见了,穿了等于没有穿。你们扪心自问,这样的穿法,不就是裸身露体吗?这些东方来的舶来品,贵得要命!花这么多钱,结果怎样呢?那本该是女人在卧室里贡献给情人的东西,没有一样不是已经在街上展览过。”

塞涅卡后来自杀身亡,大概是“没眼看”。

说到这里,诸位朋友大概都觉得罗马女人很够胆吧。哈!比起我后面要讲的,这只算是小儿科。

读史札记 - 罗马的女人2

且让我们继续看看她们更利害的招数,或且可以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

在古罗马,已婚女人红杏出墙,被抓到的话,会受到严厉的惩罚——要被放逐并充公财产。

不过,聪明例罗马女人找到了一个法律漏洞:那就是,红杏出墙这条罪不能应用在妓女身上。

于是乎,罗马女人不论家世出身,一个接一个去注册成为妓女。

情况愈演愈剧,结果惊动了国会。清一色男性的国会当然乘机报复,决定更改法律。

以下是塔西突斯( Tacitus )有关此事的记录:

“公元19年,国会决定:凡父亲、祖父或丈夫曾经被封爵位的女人,一律不可出租自己的身体。现有维斯逖腊女士,出身高尚家庭。出于肉欲,居然主动注册为妓女。我们祖先定下这条法律,原以为规定卖春者向当局注册,已是明显的羞辱与惩罚,没想到社会道德会沦落到今日这等田地。最莫明其妙的是她的老公,他必须解释,为什么他知情不报或采取法律行动对付他老婆。现在,本院判决把维斯逖腊女士放逐到舍瑞福斯荒岛上。”





2007年7月19日星期四


莫扎特故乡的一个公共花园。时值春天。

札记 - 基因择偶

进化心理学(Evolutionary Psychology)发现,异性之间的吸引力,受到基因进化机制的影响。

基因最关心的事是生育下一代,所以,在女性排卵期间,男女双方都会觉得对方比较有吸引力,办成事的机率也比较高。

由于“差异” 有利进化,那些基因差别越大的男女,就越能互相吸引。而气味能够透露基因的消息,所以气味是否相投,往往是决定男女关系的重要因素。

基因在择偶时,对对方(基因)是否健康,操作是否正常十分挑剔。可是因为基因是看不到对方的,因此就发展了一套以外表来评估对方的方法。

基因偏爱体形对称,五官端正的人。因为面孔与身形左右对称,显示其基因操作良好。

还有,对男女两性的美,基因也各有标准:

男性:宽阔的肩膀,高大,孔武有力,髋(hip)与腰的比率为0.9,大眼以及突出的颊骨(cheekbone)与下巴。

女性:髋与腰的比率为0.7,年轻,还要体态轻盈。


参考“Evolution, Sexuality, Mate-Selection, and Begging Methodological Questions”

2007年7月18日星期三


我不会抽烟,但常觉得有些抽烟的女性,确实有某种难言的 cool。难怪今日年轻女烟客好像比男烟客多。唉!

到过天堂和地狱的科学家 — Swedenborg

如果有个人声称他曾经目睹人类的死后世界,你相信吗?

艾曼纽。斯维登堡,这位被称誊为十八世纪最伟大的学者,就宣称他曾经漫游过天堂和地狱,还把自身的灵异经验写成多达数十册的“灵界著述”。这些著作的真迹,目前都放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珍藏.

在开始 “灵界” 写作前, 斯维登堡己是成名的学者. 他在物理、天文、生物、经济、哲学等各方面的成就,几乎已接近二十世纪的水准。

他绝不是那种招摇撞骗的“神棍”。如果不是出于一种使命感的驱动,一个像他那样成功而有名望的学者,绝不会拿他的信誉来作这种冒险。

当时的欧洲人, 开始时也半信半疑,直到他的一次“天眼通”经验,被康德检验并肯定之后,才比较能接受他。

肯定他的资料真实性的国际大师,还有禅学家铃木大拙与“Outsider”的作者,柯林。威尔森。

铃木大拙除了写一本《北方的佛》外,还翻译了斯维登堡四部基督教神学论述。

斯维登堡有一个有趣的说法,他认为“凶灵”之所以会堕落到地狱,其实是因为他们的本性原就偏好地狱。如果强迫他们迁移到天堂,他们会“闷死”!

除了铃木大拙的英译本外 (见上图),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金村光一编著的 《漫画灵界》南圣树绘图 简美娟翻译 台湾先智出版2001年

2007年7月17日星期二

柿子和我 罗青


一个柿子
霍然的
落在我水平水平的床上
悲壮的

对我,摆出了一幅
长河落日圆的恣态
使激动万分的我
差点成了一只,孤鹜
一只盘旋而起的孤骛
久久久久。。。
无枝可栖

白蝶海鸥车和我 罗青


只因为,在赶班车时,偶然,看到一只小白蝶
孤独的,面对一大片起伏不定的屋瓦,挑战式的
飞着,便停了下来 — 顾盼之间,顿然惊觉

竟忘了什么叫海了

2007年7月16日星期一

Lajos Keresztes 的梦境2


“让那神奇的一瞬充满钟声”
叶珊

糖果、蛋糕与小孩

到第三世界国家去旅行,我总会预备一大包糖果。先搜刮家里的冰箱,把看到的各式糖果全部没收,然后再去买一大包小白兔牌的奶糖。

我不特别喜欢吃糖,这些糖果不是为自己准备的。

几乎每一个第三世界国家,在所有著名的旅游景点,总有一大群孩子等在那儿:卖那没完没了的旅游纪念品、画册,纸巾或者饮品之类的;或者什么都不卖,干脆讨钱。

拒绝这些孩子是很伤神的事,做多了情感会感到疲劳。于是我采用了一位资深背包客传授的方法:东西不买、钱不给,在那伸出的小手掌上放一粒糖。

这方法挺奏效的,通常皆大欢喜。再纠缠就打他们摊开的小手掌,他们就会笑着离开,吃糖去。

中国的小白兔奶糖他们都认识,也是他们的最爱。有一次给了一个柬埔寨小男孩几粒,他喜滋滋的样子到今天我还记得。那是我有生以来,送东西给人最满意的一次。

这些小孩会让你有很多歉意。令我最难受的一个经验,是三十多年前,在尼泊尔旅游的一个遭遇。

那时我还算是个背包客(现在只能称旅客),沿途住在极廉价的tea house。所谓tea house其实是一般民居泥屋,租出一两个房间给旅客,并提供简单膳食。

Tea house的设备是精简得不能再精简。通常没有厕所,更不用说浴室了。而我这个南洋人,每天习惯洗身,常常只好牺牲一瓶食水,在卧房里用毛巾委屈的沾水抹身。

有一天住的tea house居然有一间公用浴室,大喜过望,也不管夜晚的寒冷,在浴室里尽情冲淋。冲到一半时,浴室的门有一阵急促但轻微的敲门声,开门看到一个十一二岁表情焦急的小女孩,指手画脚的不知要告诉我什么。她有点鬼鬼祟祟的,好像怕被人发现,经过一番努力,看到我不得要领,她急速的离开了。

第二天在下山的时候,遇到她用扁担挑着两大桶水,从山脚上山。这时才恍然大悟她昨晚的意思:她要求我少用一点水。到今天我还清清楚楚的记得,小小的她挑着两桶水,蹒跚的背影。

另一次与尼泊尔“小孩”难忘的遭遇,是在Pokara的旅店。

Pokara是一个旅游市镇,有高级的四星( 三星?忘了)旅店。当时抱着宠一宠自己的心情,住进了四(三)星级旅店。当晚还买了一盒久违的各式西洋蛋糕,准奋第二天当早餐。

岂知第二天早上,我们却发现,那些蛋糕每一个都被“人”咬过一口。盒子没开过,而且是吊在橙架上,绝不是老鼠干的好事。旅店房门终夜反锁。

到今天我还是认为,偷吃蛋糕的,一定是那些顽皮而可爱的“小孩”。

文化的问题是:你参加了吗? 邹璐

《联合早报》上,曾读到本地自由撰稿人吴大地的文章《文化是好生意》。吴先生指出,文化素质归根到底是很个人的事。
  他说:“国家可以提供最好的教育,最完备的图书馆,建设最广泛的资讯系统,但是如果个人没有追求生命意义的诚意与勇气,尽管拥有学历和衔头,可是从生命体验的角度看,却只停留在文化的幼稚园。”的确如此。
  笔者来自中国,当年在复旦大学的礼堂里曾经听过一场由著名指挥家陈燮阳先生指挥的小型交响乐演出,至今记忆犹新。
  而今,当我坐在维多利亚音乐厅,坐在大榴槤壳里,享用最好的公共设施和音响系统所带给感观的无比享受,觉得自己实在是太幸运太幸福了。
  这样的幸福和幸运绝对不是给我一个人的,也不是给少部分人的,而是敞开门扉给所有人的。
  这是说,在相对硬件软件提供方面,政府已经做得很好,国家的确提供了非常好财政支持,建设了很多文化公用设施,包括艺术场馆,资讯系统,甚至渗透到邻里社区。
  同时,自上而下一些公共及私人公司机构,也在这方面不惜余力。文化活动如讲华语运动、讲标准英语、艺术节、传统文化节、春到河畔迎新年等等,不胜枚举。很多活动还是免费让人参加的。
有水平的展出为何乏人问津
  可是,到头来你就会发现,有的活动参加者寥寥无几,而其实活动本身水平并不低。
记得有一次,笔者参与了一个知名马来西亚书画家的作品展出及讲座。在现场,我观赏了落笔洒脱,意境高远,自成一格的画作。
  可是,在主办机构的大力邀约之下,除第一天开幕式及讲座有些许参加者之外,接下来两天的展出,访客屈指可数,非常冷清,用门可罗雀形容亦为不过。
  我们不禁困惑,都说新加坡是文化的沙漠,可是这么好的文化绿地怎么无人问津呢?我想我们今后所有运动活动的口号,可以统一改成:“你参加了吗?”
  有的人喜欢抱怨政府,抱怨机构,抱怨“客观原因”等等,这实在需要一些修正。就好像因为抱怨华文难学,就降低华文学习程度,这是危险的削足适履。
  每个人应该扪心自问,自己对文化的参与是否有付诸行动。
  一个广泛开放的文化艺术大环境在等着我们,如果我们自己缺乏参加的意识,不能以实际行动作切身的体验、探索、享用,只是一味地批评和谩骂,那么这种心态和文化素质也结果是“很个人的事”,无人能管,也没人能够改变你。

作者在本地从事财经领域工作
转载自联合早报 言论版 2007年7月14日

邹璐
随笔南洋网编辑

她的个人空间:

http://www.sgwritings.com/50

http://www.sgwritings.com/358

Photo by David Hamilton

2007年7月14日星期六

梦境


这是匈牙利摄影师 Lajos Keresztes 在地中海一个小岛 Alantis 上拍的照片. 他的作品每如寂寞的梦境. 以后会在这里多贴几张, 与那些既寂寞又爱做梦的朋友共享.

2007年7月13日星期五

安曼 约旦的首都


安曼是一个颇具规模的都市,却没有都市的险恶。这里民风纯朴,治安良好。每逢星期五中午,当老板员工都去做礼拜时,许多商家都懒得关上门。

快乐的卖面包的小贩,请注意他用的手推车。
那个卖香料的女小贩,似乎不喜欢拍照。

一个少年在安曼街头,等人来买他的鸡。着来是他仅有的一只鸡。
不像是小贩,满怀愁绪的,相信处境相当窘迫。
每看到这张相片,就后悔当时没有买下他的鸡。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是一种犯罪学理论。

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修理。经过的路人一定会觉得没有人关心,也没有人管事。很快就会有更多窗户遭人打破,无政府状态会从这栋大楼蔓延到整条街。

市区内的涂鸦、公共场所没有秩序、强迫乞讨等小问题,等于都是被打破的窗户,会招致更多、更严重的犯罪。而整个社区则逐渐变成犯罪率高的危险地带。

地铁涂鸦

八十年代中期,纽约市运输局运用“破窗理论”,改善地铁系统。当时纽约地铁罪犯猖獗,地铁经常脱班,整个地铁系统濒临瓦解。新运输局长上任后,却把许多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放在一边,优先处理地铁涂鸦,这许多人认为不重要的小失序行为。

涂鸦作业需要三个晚上。第一个晚上那些少年“艺术家”得先把停车场上列车的侧面涂成白色。第二个晚上油漆乾了,再画出轮廓。到第三个晚上才填上各种颜色。运输局对付的方法很简单,他们等那些小鬼们完成了他们的杰作后,立刻把列车重新漆回原来的颜色。经涂鸦的列车,绝不开出车场。

涂鸦小鬼看到他们的杰作还没有展出就被涂掉,当然伤心得要命。经过几次较量后,他们知道当局是玩真的,只好放弃了。

除了对付涂鸦,地铁保安局还倾全力打击逃票,另一个看起来也是很小的失序行为。不过,就因为这些措施,地铁犯罪率跟着显著降低。

随后,一九九四年当选的纽约市长,把地铁那一套扩大应用到全市。

纽约市暴力犯罪率,在九十年代大幅度滑落,可部份归功于破窗理论的运用。

取自" The Tipping Point " by Malcolm Gladwell 齐思贤译

2007年7月12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