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6月19日星期四

热浪岛







Heaven on Earth

热浪岛2

在热浪岛住了几天, 岛上尽是嘻嘻哈哈的少男少女.

Summer Time 里 的那一句 "And the living is easy" ,一直萦绕心旁。



热浪岛3


他们什么时候才知道 此岸就是彼岸

2008年6月5日星期四

道德本能

人类史上有一段很长的时间, 道德是宗教的专利品. 善与恶的标准, 由上天或者其在麈世的代言人说了算。有异议者,就是大逆不道。

直到启蒙时代, 凡人才有插嘴的余地.

那些爱寻根究底的哲学家, 对道德是什么、道德何来这些问题, 你来我往的, 喋喋不休的争吵了几百年, 可是,至今尚未得出令大家都满意的结论.

现在, 是科学方法一现身手的时候了.

近年来, 神经生物学家, 心理学家, 人类学家以及法律学者都竞相使用科学方法, 来探索道德的本质.

认知神经学家孜孜不倦的探寻道德的生物神经机制; 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企图找出不同文化共有的普世道德原则; 而另一些研究者则对各种文化道德准则的差异深感兴趣.

随着道德科学研究的发展,在研究者之间,一个新的共识开始浮现: 人脑有内设的道德本能.

道德感的开关

每个人对别人应有行为,常常有意见, 可是当他作道德判断时,心态却特别的不同.

人在谴责不道德行为 ( 杀人是不对的 ) 时的心态绝对不同于表示不喜欢 ( 我讨厌臭豆腐);或说别人不合潮流 ( 喇叭裤已过时了 );或责人轻率鲁莽( 不要搔扒蚊毒伤口)。

当一个人在作道德判断时, 他进入了一种特别的心理氛围, 好像有一个道德感的开关被启动了.

道德判断心态的第一个特徵,是认定某些普世的行为准则/天条被违犯了。如强奸、谋杀等,是违背天理的罪行,认为只要是人,都会愤怒谴责的。我们会轻易的说,“你喜欢吃臭豆腐是你的事,我才不管。”可是很少人会说,“我不赞成滥杀无辜,不过如果你爱杀人,就去杀吧,不关我的事。”

道德判断的另一个特徵是,行为不道德的人,被认定必须受到惩罚,人人得而诛之。如果有人犯了罪,我们放过他,不去惩罚他,那是不道德的。

相信每个人都有道德开关被启动的经验:一时大义凛然,义愤填膺,有强烈的冲动要号召众人惩恶除凶。

有趣的是,一种行为是否符合道德,却往往因时代, 文化或个人的背景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例如离婚,堕胎,以及同性恋等。

理性判断与合理化

很多人都相信自己的道德判断是基于理性的。可是最近许多科学研究的结果,却得出了很不同的结果。

心理学家海德特 (Jonathan Haidt ), 在2001年做一个个实验。他要求受试者考虑一个假设的案例:

一对成年姐弟结伴出国旅行,有一个晚上他们决定玩性游戏。他们采取两重避孕措施,姐姐吃了避孕药而弟弟用避孕套。当晚两人非常尽兴,不过他们决定只此一次,以后绝不再试,而且誓约保密。他们这样做,OK吗?

大多数受试者都大表恶心, 认为这对姐弟非常不道德。但是,当被问及他们反对的原因时,给出的理由却不令人满意。受试者第一个反应往往是,有可能因此生出畸儿。( 但这对姐弟有双重避孕防备啊!) 他们又说社群可能会受到伤害。( 但没有旁人知道啊! ) 他们还推断, 这件事会给这对姐弟造成情感伤害. ( 但故事明确指出, 这件事并没有造成任何情感上的损伤.) 最后, 很多受试者承认, 他们其实不知道为什么, 只自觉的感到这种行为不对劲, 却无法解释.

海德特认为, 大多数人只作“道德合理化” 而不作道德的理性思考. 他们从由情感指导的结论出发, 然后向后推, 尽力找出一些符合他们的道德判断的理由.

电车难题

另一系列被称为 “电车难题” 的道德困境试验, 更能显示在背后操纵人们道德判断的真正 “黑手”.

一位有轨电车的驾驶员, 面对一个难题, 如果他不及时改道, 电车就会碾到在前面轨道上工作的, 对高速电车茫然不觉的五个工人. 可是如果他改道的话, 则会碾到在另一条铁轨上的一个工人.

大多数受试者都同意, 改道是正确的选择。为了救五条命,牺牲一条命是值得的.

可是,在另一个更具争议性道德困境中,受试者的意见,却有很大的分歧。这里,受试者必须把一个站在人行桥的胖子推下,以阻挡电车碾到那五名工人。

同样是一条命换五条命,为什么改道就可以接受,而推下胖子就显得那么不道德?大部分受试者都无法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很多专业的道德哲学家也一样,很难指出这两者的不同。

认知神经科学家,格林纳(Joshua Greene)认为,在进化的过程中,人类心里已被设置了一种不忍亲手伤害无辜者的心理机制。这种本能,强有力的淹盖了功利逻辑的计算。所以就算是用一条命可以换五条命,大多数人都不忍下手,觉得有背良心。

为了支持这个观点,格林纳用核磁共振成象(MRI)的技巧,扫描受试者的脑内活动,以找寻脑中情感区(不忍伤人)与理性分析区(冷血的逻辑计算)冲突的徵象。

研究显示,当人们在心里为了必须亲手杀人而挣扎时,他们脑中有几个网路会“亮”起来。其中包括了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ventromedial prefrontal cortex)。科学家认为,这个区域可以引导特定道德价值判断:这表明了感情对道德判断起了基础性作用。

在不必亲手杀人的改道情境中,脑内的活动大不相同:那些逻辑计算的区域明显活跃。

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区域具有产生社会情感的功能。事实上,此区域受伤的人的同情心和愧疚感会明显减少。因此,研究人员通过对比这些“缺乏”情感的人和正常人的决定来确定情感对道德判断的支配程度。结果发现,脑损伤者对一些情形下正确和错误做法的判断与正常人相差无几,但是当面对一些如必须亲手伤人的情况,大脑正中前额叶皮层损伤者比正常人做出“弃卒保车”的选择要容易得多。

道德文法

语言学家,乔姆斯基 (Noam Chomsky)认为,人类有天生的语言本能。世界各种语言,虽然表面上大异奇趣,其实都有共同的基本内在文法。

一些道德研究者,借用了普世语言文法的概念,提出了 “道德文法”的看法。

人类往往不能察觉到,自己正不自觉的遵循一套内在的语言文法。同样的,他们也不能自觉到,他们在做道德判断时,往往不知不觉的在遵循着所有人类共有的一套道德文法。

换言之,人类有天生的道德本能。这些本能包括了赏罚公平,尊重权威,对团体的忠诚,以及保卫纯洁,厌恶亵渎等。


研究者在人类的近亲 – 猿猴的行为中也侦察到了道德本能的痕迹。例如,在一个试验中,饥肠辘辘的猕猴只要拉动链条就可以得到食物,可是避免为了同时启动电钮使友伴遭受电触,这些猕猴往往宁可挨饿数日。

海德特认为,道德本能是灵长类社会在进化的过程中发展出来的。因为它有助于早期人类团队的凝聚力,使其与别的团体竞争时占有优势。

物竞天择,那些已发展出道德本能的早期人类团体,于是得以开枝散叶,繁衍至今。

联合早报 言论版 2008年6月12日 以" 对道德文法的探索永无止境 " 题目发表, 经编辑略加更动, 这是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