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1日星期一

政治代沟

李资政与年轻人对谈所显露的代沟,确实有点触目惊心。勾起儿时目睹的一幕:邻居举家六口,因为失业己久的父亲在电话局谋得了一份保安员的差事,喜极而泣。几个星期前,在海峡时报看到一张相片:几个学生球员在胜了一场球赛后,相拥而哭。
这两幕情景的对比,可以形象的说明那道代沟。我们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是一个人人有工作,大家能安居乐业的社会。年轻一代,在丰衣足食之余,对事物的看法,轻重缓急的衡量,与老一代大不相同:老一代全神贯注的为“生存”而奋斗,年轻一代却为“存在”的意义所困扰;老一代眼中的世界像是一座“森林”,在年轻人眼中则比较像一个“球场”。
先从“森林” 与“球场”说起。看过不请自来的日本军队、真刀真枪的马共以及挑起血腥暴动的种族主义分子,老一代知道,政治斗争的本质是你死我活的搏斗,绅士风度只是表象。其操作规律是“森林铁律”,即“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在森林里,那些讲究给对手一个公平的战斗机会的“彬彬君子”,很快的就会变成食物。
经过多年的努力,今天新加坡公民得以享受一个相对安祥和平的政治环境。国内政治也逐渐由血淋淋的“斗争”进入规范的“竞争”时代。
而习于在有条有理法治环境中生活,每个周末追看英国足球联赛的年轻一代,这个世界,他们愈看就愈像一个球场。而这种看法还被延伸到政治范畴,他们以为政党政治就像是有很多不同球队的联赛。对球迷来说,最令人厌恶的是不公平的球赛。而最令人鄙视的,则是那些惯用粗鄙小动作的球员。对谈中,那几位年轻人一再提及“平坦的球场”的问题。甚至,直指我国的政治球场,有大幅度倾斜的现象。
可见“不公平”的政治竞争,是我国年轻一代,一块哽在心头的块垒。这也难怪他们!新加坡不是标榜为“机会均等”的社会吗?而学校也不是一直在灌输“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吗?
据笔者的观察,这种“义愤”的来源有以下几个:
一,许多往日政治“斗争”行为被年轻人以“竞争”的角度来理解。例如,监禁政治对手,被看成是不让对方球员出场。
二,处罚触犯“竞争”规则的政治对手,(如控告那些对政要作出没有根据的指责者),也被看成是乱发红黄卡。
三,年轻人也没有理解到,政党政治虽然是一种有规范的和平竞争,但并不等同于球赛。例如,双方球员的人数就不一样。世界各地的政党政治的参与者,无不尽力利用所有资源优势以及各式各样的战略优势。只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任何创造性的运用,都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例如选举日期,只要五年期限未满,执政者可随心所欲的挑选最适合他生辰八字的良辰吉日,反对党没有话说。参加竞选就要全力以赴,争取胜利。为了“公平的竞争”,而扶助对手或退让优势的“大侠”风度,是政治上的弱智行为。
四,笔者认为年轻人最有力的指责,是政府对本地主流媒体的全面控制。至于各媒体有没有基于“专业道德”,平等报导竞争各方的声音,那是有目共睹的,笔者不准备在此论断。
吾乃一介小民,不是政治的参与者,也没有什么内幕渠道。不过根据我个人的观察,政府那么在意,小心翼翼的处理媒体控制权的问题,主要目的并不是在压制本地有诚意的反对声音,其考量框架是更大的国际视野。只要踏出新加坡这草木齐整的小小花园,就不难看到大国欺压小国、豺狼霸道、战争暴乱的“森林”景观。新加坡难道有天生的免疫基因吗?我认为在这个“环球化”的时代,由于国际因素涉介,国家的国内政治己不再单纯如昔。许多国家的国内政治与国际政治己分不开。很多资源丰富的小国的国内政坛,简直变成了大国代理人的傀儡戏舞台。没有外国靠山的政党,根本无立足之地。例子多得是,看看中东诸国吧!
许多年轻人不能体会到,新加坡这个亮晶晶的小红点,是多么令人垂涎的一块肥肉。巨额的储备金,庞大的国家资金企业,世界级的社会经济建设,战略性的地理位置以及其在国际的影响力等等,都是很多国内国外利益集团觊觎的对象。别看这些野心家或西装革履,或道貌岸然,或满口自由民主,或高举宗教经典,为了达到目的,其“玩法”却龉龊残酷,无所不用其极。
我上面的讨论,旨在指出,今日新加坡独立自主的地位得来不易,要长久维持,就必须时时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把国内媒体控制在自已手中,是防范外人插手的方法之一。国人,尤其是年轻一代,对政治的看法不能太天真单纯。有云:“天下父母心”。我们这一群身为人父母的老一辈,对开国元老们对新加坡父母般的用心与情感,有铭心的体会。而许多深思熟虑、高瞻远瞩的政策制度,却被年轻人认定是执政党阻拦反对党进入议会的安排。
譬如,有一石多乌功用的集选区制度(考验政党的治理能力、确保少数族群以及妇女在议会的席位等)、长远防范种族分化的组屋政策,全被他们用这种角度去理解。
看到这种场面, “狗咬吕洞宾”的感觉,挥之不去。公平公正的政治选举,自由开放的“公共空间”,确实是保证国家政治清明健康之道,值得追求响往。参加对谈的几位年轻人所表现的正义感,理想主义气质与敢说敢言的勇气,教人另眼相看。或许,更多开放坦诚的交流,会有助于建立更广泛的全民共识。
2006年5月10日 联合早报网 论坛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