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 言论 2011-06-30)
吴大地
《联合早报》昨天刊登了洪枚的一篇“网名不等于匿名”,指我的文章“制约网络匿名的弊病”以她为例来说明匿名制的弊病,是不恰当的,因为网名不等于匿名。
她说很多网民包括笔者都认识她,所以她不算是匿名。
这样的说法模糊了网络匿名制的定义,将不利于今后关于网络匿名与实名制的讨论,这里先澄清一下。
匿名制是相对于实名制而言的。实名制的要求,是在认证网民的真实身份后,才可以在网上发言或者进行其他活动。如果不必经过身份认证,网民可以随便用一个化名发帖,那就是匿名制。
在我举例的那个论坛注册发言,是不需要经过身份认证的手续,所以肯定是一个匿名制的论坛。网名无奇不有,如“白马非马”,“大傻”,“南洋孤客”等。一般网友既不知道他们是男是女,年龄职业,甚至连在同一个网名后面,究竟有几个人在发帖都没有人敢确定。因为情佀夫妻,或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共用同一网名发帖,是常有的亊。
查看我那篇帖子的次数,高达2455次。其中究竟有几个读者知道洪枚网名后面的真实身份呢?实在难说。不过我相信,被洪枚骂成“永远是为权力抬轿子的奴隶”的那位教授,八成不知道。
洪枚指责我,既然认识她,却用她为例,来论证匿名制的弊病,殊不恰当。现在我借这个机会,进一步的说明网络匿名对年轻一代人格道德的戕害。
洪枚是我的朋友的朋友,未曾谋面。她打过一次电话给我,为了避免交浅言深,也只那么匆匆几句(可查电话记录)。
我在文中之所以举她这个例子,正是因为我对她真实身份有所把握,正好说明网络文化的巨大影响力。一个在现实中安安份份的主妇,一上了网就仿佛性情大变。我想指出的是,一个成年人尚且不能抵抗网络文化以及其氛围的影响,更遑论那些年少的孩子。
同时,她在网上的发言,正是那类不负责任网络言论的典型。例如,我劝诫她:“以后希望你能先了解一下对方,才开口骂人。”她的回应竟然是:“有朋友认为我关于X的评论不公正,我既不想研究他的观点,也不想跟他们争辩”,还说:“我也没有义务了解他的其他见解,看看自己有没有讲错。”
最令我惊讶的是,她对这种发言态度毫无歉意。仿佛这样不负责任的发言,在网络上是可以被接受的。她说:“网络特点就是如此,如果受不了这类的事情,心态上就不适合上网。”这正好印证了我对这类网络病态普遍存在的说法。
我文章目的很清楚,在于呼吁民众关注网络匿名文化对年轻人的影响。刚好在网上遭遇洪枚这位典型网民,于是不指名地引用了这个案例,作为论据。
作者是本地自由撰稿人
1 条评论:
互联网需要“失明”制?那是人类社会进化走回头路。互联网让我们添增了一双眼,看到以前不能看到的,为何你要要失明,让眼睛看不到真实的东西呢?
如果你觉得厨房很热,不适合你,那你就别进去吧!留在你的睡房享受你的冷气,温度调高调低任由你!
对了,如果你这么相信“失明”制,为何你不从你的部落格做起呢? 为何你的部落格还是让网民“匿名”登录并留下评论。你是可以选择让网民电邮你,让你确认身份才让对方登录留言的啊。为何不做呢?
只说不做,难道你如“洪枚”所说,其实是把个人怨恨,包装成一个“失明制”的伪命题?
还有,如果你在这能把“洪枚”对你的回应也贴上,肯定更能让网民作出理性的判断,这比失明不失明制更重要。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