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5日星期日

从文化断层谈到道德教育



沈裕尼说,由于1980年代家长们纷纷把孩子送进英校念书,西风东渐,我国中华文化传承出现了断层。这个文化的断层,造成我国的这一代人,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少羞惭心、恻隐之心以及感恩的心。她还说,当我们的学校教育着重经济效益,只传授知识、求生存的技能,而忽略了灌输正确的道德价值观,一切道德沦亡的社会败象便竞相涌现。(《外部环境影响语言学习之取向》早报言论20091111日)


  国人在救災、慈善方面的表现,不比人差。而且,诚实守信,早已是新加坡品牌的卖点。沈说的急功近利、肤浅、浮躁,缺少羞惭心、恻隐之心以及感恩的心的民众,什么国家都有。这样的人,在新加坡是否特别多,没有数据支持,实在不好说。

  不过,如果说到道德沦亡的社会败象,倒是有两个很常用的指标性数椐;那就是犯罪率与贪污的国家排名。

  不论是犯罪率或贪污指数之低,新加坡都领先亚洲,并高居世界各国排名榜上。而且,自建国以来,逐年在进步中,并没有因文化断层而下降。所以沈裕尼的说法,相信纯粹是个人观感,不足以反映现实。

礼仪之邦贪污盛行
  长久以来,我个人有一个不解的困惑:中华文化标榜道徳,号称礼义之邦。何以在社会的实践上却往往不如人意。

  郑永年说,中国道德衰微的状态已经持续了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了,并具体的说,说到中国官场,给人的第一个概念就是腐败。(早报言论20091110日《中国年轻人为何崇拜权钱?》)如果把中国大陸今日的道德困境归咎于文革对传统文化的破坏,那台湾陈水扁弊案所揭露的官商勾结的惊人贪腐行径,又如何解释?

  民进党如此,国民党在这方面也乏善可陈。当年国民党就是因为贪婪腐败而被共产党击败,赶出大陸。

  如果把社会以及官场的道德乱象,归咎于中国对民主制度的不适应,那只要看看民国以前的清朝,就很难自圆其说。西方传教士和商人一踏上中国这块土地,与地方或中央政权相关机构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后被贪污的普遍与严重性吓了一跳,并因此立刻开始研究中国的贪污问题。(李海鸿《清史研究》)

  据一些研究者的说法,纵观中国历史长河,唯一能消灭贪污的时代,昙花一现的,只有李世民的贞观之治。

  不过,如果好像柏杨那样,直指贪污腐败的根源是中华文化,是其主流儒家文化,忽略了许多中国特殊的地理与历史条件,那又未免太过简单仓促。

  奇怪的是,世界华人社会中,比较廉洁自律,几乎都是比较西化的社会,如新加坡与香港。而在清朝,唯一不腐败的官方机构,据说只有一个:那就是晚清的中国海关。这个奇迹是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缔造的。赫德任海关总税务司,从1861年到1908年,掌握了中国海关实际管理权达半个世纪之久。

  这些例子,似乎说明了法治的体制与管理方式,其杜绝贪污的效应,胜于文化传统。

  其实,要了解一个社会的道德现象,除了文化传统、治理体制以及领导人外,还要考虑很多其他因素。一个比较全面的研究架构,必须涵盖内在(精神/文化)与外在(物质/制度),以及个人与集体(社群)的各项因素。

  外在因素如地理环境,物质资源,政治经济系统,科技水平等;内在因素,集体的有文化传统,个人的如人格心理的发展等等,这些因素,无一不对其社会的道德现象发生影响。

  二十世纪初的人文地理学大师杭廷顿(Ellsworth Huntington 1876-1947)走遍世界,他觉得当时的中国人似乎特别自私自利。经过多年的研究,他认定这是中国荒年特多对民族性的殘害。一个人要是没有这种畸形发展的自私心,是抵挡不了那种残酷的荒年。於是凡是自私自利的心越重,生存的机会就越大;多经一次荒年,人品自私自利的心理就深一分。总之,极端的自私自利可以使一家人度过荒年,生存下去。几千年的长时间里,唯有这种自私自利的人才受选择。因为,以前凡是能够损己利人,解衣推食之辈,在荒年的时候已经死光了。

  这种令人心惊胆跳的论说,当然不是人人可以苟同的。不过作为一个例子,用来解释外在因素如地理环境与物质资源对道德现象的影响,倒很恰当。

  至于制度对道德的影响,就更显而易见了。例如,在探讨贪污的成因时,很多学者将眼光盯住了官僚制度本身的问题,如清朝的捐纳(卖官鬻爵)与财政制度的漏洞,往往迫使官吏贪污。他们还指出,清朝地方官员的俸禄极低,官吏们却不得不自己掏腰包维持地方政府的运行以及地方基础建设,为了应付这种职位本身所带来的巨大支出,地方官员们便不得不想方设法地合法或不合法地敛财。

  上面谈的,是外在因素的例子。至於内在因素,如沈裕尼所说的文化传承以及道德教育,又该如何看待?

  近代教育学家一个重要的贡献,就是区别了来自文化(族群)的规范习俗(norm and convention)与普世道德原则(universal moral concerns)。

  不同的族群文化有不同的社会规范与信仰,例如,回教禁止妇女穿着露出肌肤的服装、不准教徒吃猪肉。而普世道德却是各种文化宗教都共有的,更深层的道德原则,如公正/平等与人类福利/关爱。

  传统的规范与信仰需要上一代人有意识的传授。而普世的道德本能则是与生俱来的。

  道德的健全发展,与整个人格发展切切相关。如一棵种子,需要良好的外在环境,阳光雨水,肥料滋养。幼嫩的苗芽,还需要园丁筑篱保护,细心栽培。

  慈爱的父母,温馨的家庭,良师益友,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安定和谐的社会环境等,全方位爱的教育,才能确保一个孩子,能随着其认知能力的成长,在天赋良知良能的基础上,建构自已的道德认知,从一个自我中心的婴儿,成长为一个博爱众生的心灵。

  如果单从学校环境来看道德发展的培育,教育学家建议,要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团队作业,因为道德发展,主要来自同辈之间的建设性/良性互动,而不仅是师长的训诫。


(早报 言论 2009-11-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