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护火炬而被称为中国最美丽女孩的金晶,因对抵制家乐福提出“慎重”的看法,隔夜就被网民骂为“汉奸”。看来,在举国沸腾的时候,就连意见与大家不同的人,此称号也随之而来。
想想看,当年美国有很多人反对美国出战,为什么不会有“美奸”的标签出现?
打倒“汉奸”是中国思想中一个由来已久的观念,是一个数千年来被拥有话语权的统治精英不断倾力建构的社会良知。
瑞士日内瓦大学的汉学家毕莱德(Jean-Francois Billeter)认为,要真正理解一种意识形态,一定要追本溯源。具体到中国思想,则须上溯到中华帝国的初始,也即秦汉时期,才能真正看出本质。
汉朝的开国者一心要免蹈秦历二世而亡的覆辙,400年来力图使皇权得以长久持续。汉朝之于中国,好比罗马帝国之于欧洲。但令罗马皇帝无法比拟的是,汉朝皇帝及大臣的努力最终使中国的帝制持续了两千多年。
像秦始皇那样疯狂无度的统治,本该成为一条歧路而有去无回,但恰是因为汉朝皇帝及大臣的努力奏效,秦始皇最终却成为整个帝国历史的起点。
汉朝的皇帝及大臣将文化一变而成为可利用的工具。他们将旧的秩序彻底熔化,由此铸造出新秩序的基础。中华帝国的初起及其后的命脉,其实全系于暴力与专断。但为了使人们最终可以淡忘这暴力和专断,他们将帝国阐释成是对世间万物所谓大序的顺应。
帝国自始至终都符合这宇宙天地的大序。这个观念成为一切的中心。所有的知识,所有的思想,所有的言辞,所有的表述,都围绕着这一主题,由统治精英游说世人,使他们深信不疑。
西方哲学追求的是宇宙间的真理,而中国哲学的主要关怀却是政治理论与道德,群体和谐远较个人与独特性重要。
忠君爱国至关重大,集体道德议题几乎占据历来知识精英的大部份心力。对比之下,个人理性的拓展与良知的探索,显得黯淡无力。
中国的幅员几乎等同整个欧洲,两千年来却能保持大一统的局面,得力于忠孝观念之处,不可谓不大。
今天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由于近200年来的历史悲情,再加上崛起期的自信,有日渐增强之势。
现在中西风波渐过,许多有识之士都在担心,这股民族主义的情绪,会不会越演越烈,阻碍中国融入国际的步伐。
要力挽狂澜,实在不易。西方经过了文艺复兴,个人觉醒了;到了启蒙运动,理性探索与宗教信仰/道德的求索才得以分道,不互相干涉;最后取得建立在理性与独立人格的基础上的普世价值。
700年走来,道路崎岖漫长。许多中国民众那种泛道德的思维习惯,情绪容易泛滥的人格结构,是根深蒂固的,能说改就改吗?
联合早报 言论 2008-05-10
http://www.zaobao.com.sg/yl/yl080510_503.shtml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