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星期三

札记:双语政策

当年,李光耀面对的问题,是必须从四种语文选择一个共通语言。他选择英文是一个务实的抉择。

五十年后的今天,看双语政策,利多于弊。下面是一些我看到的,当年决策的考量因素:

1
,从打造新加坡国族认同感的角度看。如果不采用英文为第一语文,而用中文或马来文,其他族群会接受吗?

2
,如果四种语文并重,那各族群之间的沟通,必然有问题。四种语文并用,建国初时的行政系统亦无力负担。

3
,两种语文并重(中英、巫英、印英),很多学生不能应付。如果各族孩子的英文都是半桶水,族群沟通必有问题。国家生产力亦会大受影响。

4
,邻国对当时新加坡的疑虑,以及随之而来的打压与孤立。

5
,国际强国对第三个中国的疑虑。外资与外援的考量。

6
,英文是世界经济与科技的强势语文。

7
,英殖民的法律行政制度传统。无可否认的,英国的法律行政制度,是建国时期的主要政制基建。

如果您是决策者,面对这种种问题,您会做怎样的决定?可以提出一个您认为行得通,更好的语文政策吗?

今日新加坡的成功,不正是得力于李的双语政策吗?

如果大家都认识到,以英语为主,母语为辅的双语政策,是新加坡的生存与繁荣的基石。那么,关于消灭华文教育的指责,与关闭南大的争议就相对容易解决了。

不过,首先必须澄清一下关于我国教育现状。令我常常不解并惊愕的一个现象是,在本地,提起我国教育,就听到怨声四起,(例如华英网友(#43)说,现在孩子的英文是一桶水了吗,可能比过去的半桶更少吧。)仿佛我国教育大不如前,正在退步。

国际教育专家对新加坡教育的评估,却完全相反,在他们眼中,新加坡教育是世界最先进的系统之一,是值得借鉴的学习对象。

回应美国总统奥巴马雄心勃勃的教育改革议程。OECD最近出版了一份很详尽的评估报告,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称誉新加坡为接近全球顶部,突飞猛进的教育系统。

至於华文教育,比起从前,至少在普及性方面,绝对是大有进步。记得在建国初期,华文并不如我们今日想象的那么普及,部份服役的华裔青年,甚至听不懂华语,因此有福建兵团的出现。今天的华裔中学生,绝大部份能听,能说,多多少少能读,能写。在这个基础上,因材施教,根据孩子的天份,各有程度不一的进径。这也让他们在离校后,可以比较轻易的,自动自发的重拾华文。

现在我们可以回到主题。双语政策是生存之道。英语是工作语,也是各族赖以沟通的语言。所以,让学生掌握英语是首要之务。凡事都有代价,学生的天份参差不齐,有些孩子母语的掌握上不如人意,是可以理解的。如果这样的做法被看成是处心积虑的消灭华文,也只能说是一种猜测。

至於南大的关闭,李在他的书里,前因后果,有详尽描述。不过,如果我们从双语政策的大方向看,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结果(logical conclusion )。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