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移民行为与排外的情绪,都是人类的本能。
人类存在了300万年,度过了299万年的狩猎采集生活,直到一万年前才进入农业时代,开始定居生活。
在那漫长的299万年里,人类从非洲东部出发,不停的走动、一波又一波的迁移,到今天, 人类社会几乎遍及全球各个角落。
移民行为可说是人类物种的特徵。追求更美好的生活的本能,是推动人类史的的基本动力。
选择移居他国, 追求自己喜爱的生活环境与社会文化, 是今日国际许多国家社会都认可的个人权利。
排外的情绪也是人类根深蒂固的本能。这种本能是在进化竞争的过程中, 发展出来的。
那些在今日世界原始群落仅存的地区作田野调查的人类学家发现,那里的氏族群落,往往互相敌视,战斗不休,一有机会就把对方举族清洗,抢夺财产,掳掠妇女, 绝不手软。他们不是没有道德规范,只是这些规范只适用于“自己人”这个圈子里,外族基本上不被看成是100%的人。
历史上很多文明古国,对他们眼里蛮夷之邦的侵略征伐,种种强蛮无理,罔视人道的暴力行为,在实质上与原始人类,没有多大不同。相同的是,他们毫无歉意,事后还在史书上大书特书,把这些给别人带来灾难的东征西讨,看成是一个英明君王理当成就的丰功伟业。他们不是不讲仁义道德,不过这些道德规范只适用与自己的民族,至於非我族类,则不在此例。
直到今天,各种种族灭绝的场面,还经常在我们客厅电视的屏幕上出现。
难道真的是人性本恶?
哲学家彼得辛格( Peter Singer)没有那么悲观,他认为, 人类有天生的移情认同的能力 ( empathy ), 也就是说对别人的痛苦与快乐能够感同身受。不过这种情感首先只限与亲友这个小小的圈子内。 随着人类的演化, 这个道德圈子才遂渐向外扩大, 包括了越来越多的群体: 从氏族团队, 扩大到部落, 国家, 两性, 其他种族, 甚至动物。
这种道德人格的进化, 在许多宗教的发展史上, 都可以看到。比如,耶稣把纯属以色列人的犹太教扩充为一个全人类的宗教. 而释加牟尼不但反对种姓藩篱、主张人人平等,还把慈悲的圈子扩及一切有情众生。
很多社会心理学家相信,个人的道德价值的成长是有一个既定过程的:从“自我中心”( egocentric ) 到“族群中心”( ethnocentric ),然后达至“世界中心” ( worldcentric )。
每一个人的道德发展层次都不一样。有些人终其生停留在“自我中心”阶段,只看到个人的利益,完全没有真正关爱别人的能力。有些人则停留在“族群中心”,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其族群文化之中。而“世界中心”者如果发现自己有自私的动机或种族沙文主义情绪,他们会觉得羞愧。
这是一种情感胸襟的成熟。不过,这种道德价值的局限是很难突破的。一个“自我中心”的人看不到“族群中心”的世界,而“族群中心”者,则会把拥有“世界中心”价值观的人,看成是不切实际的理想主义者。
每一个社会都有不同道德价值的人。不过,在每个社会里,各道德层次的人口所占比例有所不同。愈是现代化的社会,就有愈多“世界中心“的民众。
当然,拥有不同道德价值的人,都各有其尊严。只要不侵害社会的共同利益,或触犯法律,他人都应于尊重。
好消息是,根据社会科学家的观察,拥有“世界中心”观的人数,正与日俱增。
据说,这与今日全球的资讯与文化交流量的激增有关:我们对其他生命知道的越多,就越不容易只照顾自已的利益,罔视他人的福利。
看来移民与排外情绪这两种本能的矛盾,不是无望消融的。
联合早报 言论版2008年8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