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1日星期二

友善角落 令人动容的诚意演出

● 吴大地
  别说性与暴力,连一些同性恋话题的搞笑噱头都刻意避开。只容许细腻深沉的感情自然浮现,最后让神一般的包容与慈爱,如一篇巴哈的宗教乐章,在这些平凡人身上流涌而出。
  
准确性,是艺术的一项重要的美德。
  这里当然不是指事实的准确性,因为事实在艺术里可说是无关宏旨的。
  艺术是作者“存在”感受的报告。所以,神怪故事、神话、童话、武侠、科幻都可以比一些纪录片或新闻电视更为真实。在这里,准确性首先是指艺术工作者内在体验的真实与外在作品表现之间的落差。接下来就是表达的能力,如果学艺不精,掌握的艺术词汇不足,创作时,就会期期艾艾,辞不达意。
整出戏只让一个老男人与一个女人对话
  在南艺实验剧场看吴韦材的话剧《友善角落》,第一个感觉,就是出奇准确。不论内涵情绪,演员对角色的拿捏,艺术设计方向,整体气氛的掌握,都恰到好处。以往在看本地表演时,常有的那种吃东西时突然咬到沙粒的突兀经验,一次都没有发生。浑然一体,难能可贵。
  6月时,当吴韦材说他打算重演《友善角落》时,我大泼冷水。
  我的理由很多;最主要是剧本太过严肃,而且政治不怎么正确,不宜本地观众。时下流行的是MRT站荧光幕上那类友善闹剧:香脆的马铃薯片,老少咸宜。或者是“把灵魂装在篮子里”的新加坡式文艺样板。只要媒体合作,睁着眼睛吹捧一番,自然有一帮“有文化”的观众,硬着头皮前来捧场。或者是一些无辜学子,被雄心万丈母亲拉着耳朵,前来受难。况且,这类东东比较容易申请到官方津贴。
  二来,剧本对演员要求太高。整个小时,只让一个老男人与一个女人对话,话题环绕在一个死去的好男人身上。别说性与暴力,连一些同性恋话题的搞笑噱头都刻意避开,只容许细腻深沉的感情自然浮现,最后让神一般的包容与慈爱,如一篇巴哈的宗教乐章,在这些平凡人身上流涌而出。简直是经典悲剧。在我的想象中,只有妮可基曼与艾尔·帕西诺这等级的巨星,才能恰如其分演出。

陈菁菁是个惊喜
  老实说,这次去看《友善角落》是带着为艺术而牺牲的心情。想不到,却经历一场洗涤灵性的艺术经验。
  吴韦材是老戏骨,演技自不在话下。不过,从前看他演戏,往往有一种感觉,他在表演时似乎同时有个分身,紧紧盯着正在演岀中的自己。这一回,舞台上只有一个路易。
  陈菁菁是个惊喜。有人说,有明星潜质的演员,能让观众们都爱上她。我们几个看戏的朋友,不论男女,都爱上了她。剧中陈菁菁是有个15岁孩子的母亲,剧终后看到卸了装的她,居然是个蹦蹦跳跳的“傻大姐”,有点不可思议。
  苏珊·朗格(Susanne K. Langer)说,艺术是人类感觉的记录。肯尼斯·伯克(Kenneth Burke)进一步建议:艺术,实在是一个对人类经验的基本态度风格化的陈诉。面对人类“存在困境”,艺术家基本上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人必须接受一切并持续奋斗。另一种是,对人类困境不停的哀鸣与抗议。那些接受挑战的艺术家,同时也庆祝面对危险时的勇气,以及失败后的风度。他们更尽情欢呼胜利。
  《友善角落》肯定是一部主张“接受与奋斗”的积极的艺术作品。最后还乐观的欢庆救赎的胜利。
(联合早报 艺苑  2010-12-25)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