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24日星期五

我们明明活得很好,为什么却不快乐

 的确就是这样。明明活得好好的,却莫名其妙的不快乐。 


麻烦的制造者--自我 ( ego )

其实,稍微有点自知之明的人,都会多多少少意识到,最大的麻烦制造者,是我们自己。许多宗教哲学都早已指出,"自我" 是造成不快乐的罪魁祸首。佛家就认为,贪嗔癡皆來自自我。 


自我往往是烦躁的。没有的东西急着要,有了又日夜担心,怕失去。更麻烦的是,就算自己得到了,看到别人有更多更好的,还会受到羡慕妒忌恨的折磨。


而且往往对自己无法定位,常流于偏激,不是太过自大就是太过自卑。有时自大有时自卑。因此自尊心特别脆弱,容易受伤,易生嗔怨。


更糟糕的是,自我善于自欺。为了保护自己或伤害自己( 有这样的人 )。自我不断自编自导各式各样的心理韩剧。把自己弄得颠三倒四,就是不敢直面现实。


消灭自我的方法

经验告诉我们,我们的快乐时光,往往是那些"忘我"的时刻。喝酒嗑药遂成为一些人忘掉自己的方法。 


所以各式各样的灵修法门的第一步,均瞄准这个碍事的自我,意图缩小甚至消灭他。 


方法基本上有两个:

一,完全接受并信赖上帝/神,要旨在一个“信”字。当你完完全全的被“圣灵”充满之后,自我就没有存在的空间了!

二,自我其实就是我们的欲望。如果我们能够寡欲,舍弃。欲望一个一个没有了,那个制造麻烦的自我,也跟着不见了。 


本性是什么

据知,当自我不见掉之后,我们就能看到我们的本性了。“本性”是不可言说的。有些人称之神性/佛性。有些人称之为“空”。 


据说,“空"是万物的本体。也有人称之“无”。大爆炸轰然一声,无中生有,宇宙出现了。 


认错身份

人的问题是认错身份,看不到真正的我( 本性 ),误把这个"小我"( ego )当成是我。 


读过生物学的人都知道,生物的细胞,每几年就全部换过,五年前的你跟现在的你是不同的两个人。所以认同身体,把它当成是我,是有问题的。 


我们可以觉知我们的感觉,思想或情感。站开来看他们,所以我们不是我们的感觉、思想或感情。 


那么我是谁呢? 据说,我就是那个"空"或"无"。一旦悟到空性,就可以回应禅师的发问:“把你未生之前的本来面目给我看。” 


认错身份,真是一场很大的误会. 


重归本性就是悟道。


悟道不容易。要求极高。牺牲太大。道阻且长,半途而废的例子,比比皆是。 


一般人大都没有这么 ambitious,坚决要把自我消灭掉。 


但是自我却是造成我们不快乐的主要原因,那该怎么办呢? 


折中途径 - 和自我拉开距离

我是一个目迷五色,耳惑八音,爱恋风尘的凡夫。活得有滋有味。要干掉这个自我实在有所不舍。

而且消灭自我也不容易。据说往往要经过几次轮回几世人的努力。 


我想或者可能有一个折中的途径。那就是,稍微和自我拉开一点距离。既然无法把自我整个干掉。保持一个距离总可以吧? 


要与自我拉开距离,就要从心底切切实实的认识到这个自我并不是我的全部。


要打破这与生俱来的自我认同,纯粹靠理性认知是不足够的。要打破这个根深蒂固的习惯必须用另外一种行为习惯取代之。 


佛家说的"如实观照"以及现在流行的 Mindfulness  meditation,都是一种训练自己与自己保持距离的方法。这种以旁观者的视角,持续的意识到自己身心活动,持之以恒,势将會把自我这个主体逐渐变成客体。当自我成为客体之后,对我们的困扰,自然会减少了。人就会快乐的多。 


这些仅是我个人的看法。不知道对别人有用还是有害。

2019年3月24日星期日

谁害怕现代艺术

在书店看到一部" 谁害怕现代艺术?"( Who is afraid of morden art? ) 的画册。不禁莞尔。
现代艺术的确可怕。
那些幼儿班水平的涂鸦画, 不成人形的肖像画,以及各式各样好像是用垃圾堆积而成的"艺术品",竟然被认为具有高超的艺术价值,受到热捧。
在拍卖行里,人们以百万元计的价钱竞标。
每天有大批民众旅客,排队湧入世界各地的艺术馆,参观这类艺术品。
可是,当自己站在这些画作前面时,往往一头雾水,只能懵查查的,作欣赏状。或尽快逃离现场。
久而久之,不免要质疑自己的艺术 IQ 。

听流行曲的态度
萝卜豆腐各有所爱。其实我们完全不必为看不懂现代艺术而感到不好意思。
常觉得现在人看画的态度,未免太过严肃认真,有点紧张兮兮的。。
看画时,可以参考人们日常听流行曲的态度。
懒洋洋的躺在沙发上,遇到自己不喜欢的歌,立即按钮换台。以顾客为王的姿态,在市场上选择最令自己满意的商品。
不是每一首歌都是唱给你听的,不管它有多出名,出自那位名家之手,不喜欢就是不喜欢,完全没必要感到歉疚。
玩赏艺术,就像去餐馆。尽可以点自己喜欢吃的菜。艺术欣赏归根究底是娱乐,没必要自讨苦吃。
不过,当然不能一辈子只听儿歌。听久了,肯定会发生美感递减。同时,成长是人的本能,追求更丰富多元,境界更高的艺术感受,是人们深沉的愿望。
下面谈一下现代艺术的特点,希望对那些有志于打破现代艺术谜团的朋友,有些裨益。

再现与表现
要进入现代艺术的世界,必须弄懂一个关键词,"表现"。
相对于"表现"的是"再现"。在现代艺术流行之前的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画家,一般都希望把画里的事物画得越真实越好,追求"再现"客观世界。
而现代派追求的,是表现主观内在。为了表现内在的精神世界,现代画家往往在画里故意扭曲改变外在事物。

东方艺术的启示
常觉得东方民众应该比较容易接受现代艺术。因为"表现"原为东方艺术的传统。
苏轼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中国的文人画,强调的是画家的品德修养学问以及个人意境与性格的表现。他们常常追求一种" 似与不似之间"的美学紧张感。对他们来说,形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画外之意,表现出来。


梁楷 泼墨山人

创世纪
西方现代派初期的画家,深受东方艺术启发。尤其是日本的浮世绘。这类日本画既不理透视,也不讲究立体感,实物没有影子,颜色往往脱离现实。却让西方人看得意酔情迷。
西方艺术,在印象派解放了颜色,线条,光线与形态的描述职能之后,就义无反顾的奔向表现的大道。比起东方艺术,他们甚至走的更远。
东方艺术追求的是似与不似之间的境界。虽然脱离现实,但还是有个限度。就如吴冠中说的,要"风筝不断线"。
很多现代派艺术家则好像完全没有断线不断线的顾虑。如抽象派,完全抛弃了现实世界的形象。只用颜色,线条,光线以及形状这些元素,在画板上奏出他们的绘画音乐。
常觉得很多现代派画家们在作画时,有如上帝。各个在画板上创造了他们自己的世界。里面的形像,只为了表达画家个人感情思想,对是否符合客观世界的现实与规律一概不理。
他们的画作深深烙上了个人的独特气质与性格。例如热情澎湃的梵高,他画里的世界,没有静止的东西,不论教堂,花朵,树木或者人物,都像火苗般的摇晃燃烧着。

梵高 星空

埃贡.席勒 Egon shiele 画里的人物,几乎都受着情欲与生命迷茫的煎熬,他独特的高度敏感的线条,在画里痛苦的扭动。

埃贡. 席勒 自画像

康定斯基的画里的世界完全舍弃具体事物形象,只用颜色,线条与形状来发出他灵魂的声音。

康定斯基 几个圈

现代艺术是一个百花盛放的世界。许多现代艺术家都是无畏的自由灵魂。敢于深入一般人不敢涉足的境界。只要花点时间心思,其实不难找到灵犀相通的艺术家,到时就可以嚼饮润泉,一解难名之渴。

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Art
根据一些美术研究者的看法,现代画在20世纪60年代,进入了当代艺术的时代。
当代艺术 Contemporary art 几乎是不可定义的。因为不论在技巧,概念,材料,题材,美学标准等各方面,所有的界限都被打破了。
这样一来,艺术家更加自由了。可是却苦了观看艺术品的民众。
现在在美术馆里,什么事都可以发生。曾有一个当代艺术家,把现成的小便池搬进美术馆当成艺术品让民众观赏。另一个则把自己的粪便制成罐头,称之为艺术品。
由于美学标准丧失,自欺欺人不学无术的所谓艺术家,充斥市场。
面对这种大趋势,民众在观赏艺术时,似乎要更有意识的行使消费者的优势 - 选择。不然就很容易被带到荷兰。。
其实,民众的意愿,对负责任的艺术家来说,是最佳的回馈。
















2016年3月6日星期日

美术院门前的巴士站


朋友阿发闲来爱逛画廊。有一天心血来潮,带了他读六年级的儿子去国家艺术博物馆参观,用意当然是想让儿子多接触美术,趁早培养对美术的兴趣。想不到,这次的参观竟成反面教育。
一到艺术博物馆门口他就感觉不妙。博物馆门前赫然摆着一座巴士站。旁边有一个告示牌,用了两大段文字去说明这巴士站的艺术含义。

儿子问这车站停几号车。
不停车。
那摆在这里干嘛? “
这是供人欣赏的艺术品。
什么?这样的车站我们家楼下就有。现在怎么会突然变成艺术品。
这里是国家美术博物馆,摆在这里的当然是艺术品。
摆在美术馆就是艺术品吗?儿子满腹狐疑。
走过大厅一个垃圾桶时,儿子开始发难,这也是艺术品吗?

阿发不敢回答,因为他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观念艺术” ( Conceptual Art)之类的展览。而观念艺术家有一个奇怪的看法;只要他们主观上认为是艺术品的东西,不管是什么,都可当作艺术品陈列出来。观念艺术史上最出名的代表作,是一个男用小便池。( Marcel Duchamp 1917 )搞不好展览厅里面,正好放着一个被冠上艺术品之名的垃圾桶。

展览厅里面虽然没有垃圾桶,不过一叠叠的旧报纸,日用拖鞋,一本摆的很端正的书等等诸如此类观念艺术家们惯用的道具,都煞有其事出场了。
儿子越看越闷,发出的问题与评论也越来越尖酸刻薄,阿发招架不住,随便绕了一圈,便匆匆逃离现场。在回家的途中,儿子总结性的说:如果我小学会考不及格,不怕没有前途,将来大可以做艺术家。





我第一次遭遇观念艺术,是多年前在电力站艺术中心。一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听人说是个画家),包着一块白布在地上滚来滚去。原以为他在变魔术还是什么的,不久之后或者会滚出鸽子白兔。岂知,他滚了几分钟之后,什么事都没有发生,只兀然站起来,向围观者鞠躬收场。


据说观念艺术是一种从哲学出发的艺术,内容深奥。对我这个外行人来说,他们制作的艺术品/表演往往不是哗众取宠,虚张声势,就是平淡无奇。常常不知所云,毫无看头。至于他们的理论更玄妙得有悖常理,给人一种走火入魔的感觉。

观念艺术是一个组织松散的运动。对于什么是观念艺术,艺术家与学者们往往各说各的,理论庞杂。不过大家都认同的一点,是观念的重要性。艺术创作始于观念,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观念艺术独特的地方是,他们认为艺术品背后的观念/理念比艺术品本身重要。所以,他们往往长篇大论的说明他们的艺术构想。有者干脆在说明之后,就到此为止,认定他们艺术创作已经完成了,不必进一步动手去制作艺术品。理念胜于物质。

这样的做法对艺术家来说当然是很省事,可是对艺术的观赏者来说,则不是好消息。只有观念没有艺术品,那就好像去到餐馆用餐,只听到厨师说明菜式,烹饪过程,但到头来却吃不到菜一样。


观念艺术家还相信,只要艺术家赋予主观的观念与脉络( context)。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艺术品。一个所谓脉络是展示场所,例如美术博物馆。也就是说,凡物件只要被摆在美术博物馆内陈示,身价立刻不同,当场变成艺术品。所以,观念艺术展览场地,往往像旧货市场,摆满平日不起眼的日用品,如旧报纸拖鞋杯子牙刷。曾经有一个艺术家,把粪便制成罐头,当成艺术品高价出售。(Piero Manzoroni 1961


这种“观念本身可以是艺术品”的看法,延伸出轻视艺术技巧以及感官感受的态度,并完全抛弃了艺术品之所以为艺术品的审美条件。

这些古怪的艺术看法与行为,据我所知,都是因为观念艺术家有一个自赋的伟大任务 – “质问艺术的本质。观念艺术兴盛于六七十年代。当时流行质问”“颠覆””解构。那些自命前卫的艺术家,莫不以此为天降之大任,纷纷质问为什么艺术品必须由艺术家亲手制作?”“现成日常用品为什么不能被看成艺术品?这类常人没有想到的问题。

依我看,与其质问艺术的本质,不如质问艺术品的功能。艺术品的对象是心灵。人类自有艺术以来,艺术就起着娱乐,抚慰,振奋,提升,扩展,沟通,以及治疗心灵等作用。艺术品如果不能发挥这些功能,还有存在的价值吗?

观念艺术家另一个任务是,打破民众旧有的欣赏艺术品的方式,强迫观赏者更积极的参与艺术创作。达到这个目的做法很多。例如,在美术馆里摆一个装满水的杯子,标上一个古怪的标题,如一个等候着的音符被海洋遗忘的孤儿,然后期望观看者去猜测标题与杯子的关系,从中得到思维的乐趣。这就好像网络上常见的,或小儿糊弄出来的无厘头谜语一样。常叫人在知道答案后,又好气又好笑。

像这类天马行空的猜谜游戏,有时的确可以带来一些“思维的乐趣”。不过人的心灵不止是知性而已。艺术要满足的,除了知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感情以及审美的需求。

观念艺术也不是全无是处。它的确开拓了当代艺术的视野。

不过,由于不讲艺术技巧,以及自由自在逻辑松弛的思维方式,要当观念艺术家,似乎不难。就这样,它为那些没有艺术才能,又不肯努力学习,但是很想当艺术家的人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近年来,平庸造作的作品不少。


 我担心的是,在国家艺术殿堂展示这些作品,对孩子们来说有强烈的示范作用。观念艺术这类精英小众艺术,儿童观看后,只有对艺术的观念更加混乱。

搞不好,有一天我们会看见,一大群小学会考不及格的年轻人,以艺术家自居,包着白布,在美术博物馆地上滚来滚去。






发表于联合早报 文苑 2016年5月30日 笔名路客

2016年2月9日星期二